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摘要:二战之后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结束,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风靡全国。
但是在70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的低潮,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等原因,导致了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滞涨”。
自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失灵,美国将如何走出滞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本文将简要予以讲述。
关键字:滞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一、凯恩斯主义与70~80年代美国滞涨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为之后美国“滞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以致于在本文当中,也不可回避的要简要提到这段历史。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应对不当,罗斯福总统上台党政,实行新政,顺利的带领着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重新焕发了资本主义的活力,美国经济得以回升,失业率下降,同时,最重要的是奉行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使得西欧的许多遭受到经济危机波及的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自此,凯恩斯主义思想风靡西方国家。
凯恩斯的宏观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凯恩斯提出实施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其中最主要,和本文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
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也称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在此目标下,政府增加公共投资,甚至出现财政赤字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并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当时的美国,凯恩斯的宏观财政政策的提出,是基于经济萧条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罗斯福的“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遭受经济危机的各国政府也纷纷实行凯恩斯的宏观理论。
到60年代末,随着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至此,凯恩斯主义失灵。
二、出现滞涨的原因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
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首先,出现滞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
原因在于:原因一,战争对美国工业发展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在20世纪中叶,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庞大的战争需求带来了工业的飞速发展。
而到了70年代,战争结束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缺乏外因的刺激,导致了美国工业发展停滞。
原因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原因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原因四、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其次,出现滞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在美国出现“失灵”那么,为什么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会在走出大萧条的美国“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经济大萧条之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
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
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
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
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
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再次,美国货币政策的“失灵”,也是导致了出现滞涨的原因之一。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
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
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同时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出现了不利的一面。
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
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
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
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
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三、新的宏观财政理论与美国走出“滞涨”泥潭(一)、新古典综合学派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陷入“滞涨”,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古典综合学派从标准的凯恩斯理论出发,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收入—支出理论,同时,他们还认为应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经济理论结合形成一个既强调政府对经济“宏观需求管理”的调节作用,有保留市场自动调节作用的理论体系。
在面对美国的“滞涨”,托宾等人提出了“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主张,以期刺激经济的更快增长,拜托停滞局面。
认为不仅要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应推行赤字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量,直到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即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止。
于此同时,还提出了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张:1、松紧搭配,即送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或者是紧的财政政策和送的货币政策结合;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3、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补充,提出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浮动利率政策等等。
但是,尽管新古典综合学派集各家理论之大成,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但是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未能提出非常灵验的方法。
(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里根总统在上台之后,采取了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取得了显著的收效,帮助美国从滞涨当中恢复活力。
那么,什么是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货币学派起源于芝加哥大学,代表人物是密尔顿·弗里德曼教授,他在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代表了货币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1)、货币最重要,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用来测量货币推动力的可靠指标;(3)、货币当局有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此不管在通胀、经济萧条还是经济增长时期,政府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宏观经济。
在面对美国经济的滞涨,货币学派提出的理论主要有: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政府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
因此,货币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研究。
认为货币最重要。
货币学派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
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
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主张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减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架,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