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福州外国语学校唐碧云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

同时,在预设目标时,不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统一在过程、方法这个维度上。

以过程、方法为主线,或以探索性的、体验性的、过程性的目标作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

不能简单地说要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而且,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

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感,要讲究逻辑性,表达要规范。

建议这样描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来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探究烛之武说辨技巧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教学辅助手段:幻灯片教与学的过程一、导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听课老师(点击幻灯片1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的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难的风口浪尖上。

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所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

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认真阅读。

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

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

给大家的时间是五分钟(出示幻灯2)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

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那里?你怎么点评的?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1、庄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

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

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

(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

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2、锦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

(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老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突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3、刘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

(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老师补充:(放出秦晋围郑图),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

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4、晶晶:“邻之厚,君之薄也。

”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老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

”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

“对比”应旁批。

老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

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出示幻灯5)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再点击幻灯5/2)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悚(sǒng);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学生诵读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层折”—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委婉曲折,不是直统统的,而是绕着弯的。

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明确:郑国请学生试着翻译师:金圣叹、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出示幻灯6问题: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发言)(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情,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师:金圣叹批注说辞的委婉。

烛之武的委婉,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

师: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

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四、学生再齐读课文,感受语言之魅力。

(学生读,教师评点)五、深入探讨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请看屏幕:出示幻灯7探讨:(一)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二)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学生刘奇、锦宇回答锦宇: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老师补充:抓住“利”,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

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围郑郑既知亡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亡郑晋厚秦薄阐明利害动摇秦军反面说理存郑君亦无害诱之以利拉拢关系正面说理援史朝济夕设揭示矛盾瓦解同盟明事寓理看今阙秦利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析事推理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教师补充(相继弹出幻灯8)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此处补充腠志贤评点)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

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而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让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出示幻灯9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出示幻灯10即课后练习三的译文(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谱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坐受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秦晋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师就是他抓住了“利”和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

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利”,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

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师:本文主要从烛之武的角度来写说辞的成功,其实这里也还有秦穆公的因素,他善于接纳,假设烛之武找秦始皇呢?那自然是找死,这里布置一道选做题。

出示幻灯11(作业)教师结合着选做的作业简介单元的每篇文章的学习重点。

谢谢大家!(全课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