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微格教学及语言技能

第一章 微格教学及语言技能


中物教学概论 第三节 物理课堂教学的体态语
一、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能
(一)辅助课堂讲授 1.有利于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反馈物理课堂教学信息 (三)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二、课堂体态语技能运用的基本原则
1.师生共意原则 2.程度控制原则 3.和谐统一原则
参考书目:帅晓红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物理新课程与物理 课堂教学技能
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教学技能的特点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 任务和内容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 微格教学简介
中物教学概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物理新课程与物理 教学技能
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
中物教学概论
(2)微笑变化 ①眉毛轻扬,嘴角向上,鼻孔开合程度正常,微笑,表示有兴趣 ②眉毛平,眼平视,微笑:表示不置可否或无所谓.; ③眉毛平,视觉向下,微笑:表示略带蔑视; ④眼睁大,眉毛上扬,嘴略开:表示快乐高兴。 3.手势 (1)手势的种类(可分四类) ①象形手势; ②象征手势;③指示手势;④情意手势 从手势的动作来看,手势有单式与复式之分。一只手做叫单式,双 手共做叫复式。 (2)手势运用的要求 ①简练;②适当; ③自然: ④协调;⑤多样 4.外表服饰 (1)服饰选配须协调和谐,朴素大方,适合体形,适当年龄,适 合性格。 (2)要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
(六)修改微教案、重教
受训者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自我评价的体会和其他评价 人员(如同学等)评议建议,修改教案,反复练习,直到达到 目标要求。
中物教学概论
(七)关于各个教学技能训练评价单
★各个教学技能训练都有专门的评价单,分别见教材相应 位置,请同学逐条对照,耐心琢磨,反复、反复训练!!!
(八)微格教学录像考试评分表
中物教学概论
二、物理课堂教学语言 技能的要求
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符合普通话的发音要求; 2.语法规范,符合语法逻辑和习惯; 3.语速适中,以慢为宜,节奏恰当; 4.声音宏亮,音量高低适中,强弱相间 5.词汇丰富、准确、形象,深入浅出、自然贴切;表达物理 教学内容准确、规范、条理和简明; 6.语调抑扬顿挫,刚柔相济,停顿恰当;运用拖腔恰到好处; 7.善于设疑,启发性强,与学生配合积极,具有激励作用; 8.与表情、目光和动作等体态语有机配合,并能起显著的 强化作用。 9.坚决克服不良语言习惯!
选定物理类教材某一节中的某知识点,作为该技能 训练编写微教案的教学依据(教学内容)。
中物教学概论 1、微格教学教案的格式与结构
(要求必须由6个组成部分)
微格教案(课题): XX——XX技能训练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是全章„„,也是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 容„„。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过程。
二、课程模块的划分及其特点(见教学论)
中物教学概论 第二节 物理新课程 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关于技能
1、什么是技能?
★从广义上讲,所谓技能即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 活动的能力,它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 形成和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 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2、动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 ★动作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二、教学技能的分类
中物教学概论
★从物理课堂结构的角度,分析物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备课 2、教学语言技能; 3、导入技能; 4、板书、板画技能; 5、提问技能; 6、演示实验技能(包括教学媒体使用技能); 7、讲解技能; 8、变化技能; 9、强化技能; 10、结束技能; 11、物理课堂组织技能; 12、物理(活动课)第二课堂技能。
中物教学概论
第四节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
一、确定训练目标
每次具体训练那一项技能
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每项教学技能原理、内涵、特点和训练要求
三、范例见习和研究 四、教学技能的训练环节
6大环节:制定微格教案→组建微格课堂→角色扮演→准确
记录(摄像、评价单)→反馈评价→修改微教案、重教。
(一)制定微格教案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见教学论)
(一)终生发展需求——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标准》同时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
(第一版)
冯杰 编著
物 学 上 理 数 海 系 理 范 学 师 院 大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主讲:冯 杰
中物教学概论
中学物理教学技能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物理新课程与物理课堂教学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讲解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版画设计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变化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强化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中物教学概论
三、物理课堂教学体态语的基本要求
1.站势: (1)胸部挺拔,腰直背正,轻松愉快; (2)面向学生,情绪饱满; (3)适时走动,消除呆板。
2.面部表情 (1)目光变化 ①环顾法:环顾平视全班,收集全班每个同学的听课情况; ②点视法:集中正视某个同学,用于提问或不认真听课的学生; ③探视法:视线切近,略带俯视,眼神柔和,一般用于学生听 出疑问或出现异常情况; ④虚视法:视线放长,眼神力度和饱和度削弱,用独白或陈述 性解释或开场白。
(一)师范职业教育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适应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师资培训模式
中物教学概论 第三节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目 的、任务和内容 一、物理教学技能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1、明确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 物理教材、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其课堂 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设计,经过物理微格教学的反复训 练,达到基本掌握物理课堂教学中各个基本技能的水平。
2、教学技能训练考试评价单 ★该评价单是一个综合技能全面评价,专门用于考试,见P18
教学技能训练考试评价单
学号 课题 评价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 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语言(音)、体态语运用准确、自然 导入结构设计合理 强化、变化、提问运用及时、恰当 演示实验符合要求,技能熟练 教学媒体新颖、丰富、恰当、课堂活跃 板书、板画设计规范、类型灵活、字体 正楷 普通话标准、流畅 结尾自然、完成目标、效率高 姓名 班组 册、页 成绩
1、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 言(为主)和态势语、书面语(为辅)的艺术手段,准确、清晰地传 授给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并促进学生 智力、能力提高的一种现实的语言行为方式。 2、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
二、什么是物理课堂教学语言
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达成物理教学目标,将口头 有声语言(音)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发挥,并配合其相应的表情、动 作和姿态即无声体态语,还要辅之以板书、板画即书面语,使之有 机结合,构成一幅和谐、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意义、具有教育功能 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
中物教学概论 (三)角色扮演
在微课堂内,教师角色按照微教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完 成教学行为,学生角色必须真实配合。
(四)准确记录
根据评价单的目标要求的细则,教学评价人员及时准确的 记录教与学的行为效果,摄录像人员必须完整地拍摄整个微格 课堂的教与学的行为。
中物教学概论
(五)反馈评价
1.重放录象。 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录像,进一步观 察教师角色达到技能训练的程度。 2.自我分析和评价。 认真观看自己的录象,自我分析是否达到该技能训练的目 标要求。 3.指导评价。 指导老师和学生角色根据评价单项目层次对受训者教学技 能行为的真实记录,配合重放录像,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 的过程,指出存在的问题,讨论改进的建议。
中物教学概论
二、什么是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 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三、物理教学技能的含义和特点
(一)智力技能中物理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二)动作技能与物理演示实验相辅相成 (三)物理教学技能及物理教学能力与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四、强化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必然性
三、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 主要表达特点
1.口头语与书面语(板书、板画)相结合 2.独白语与会话语的相结合 3.口头语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4.口头语与体态语相结合
中物教学概论
四、物理课堂语言的运用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1)学科性 (2)科学性 2.简明性和启发性(参见第五章 物理课堂讲解技能)
中物教学概论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有声语言
中物教学概论
评价等级 权 重 10 5 10 10 15 15 10 10 5 10 优 良 及格 不 及 格
得分
中物教学概论
第二章
物理课堂教学 语言技能
第一节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有声语言
第三节 物理课堂教学的体态语 第四节 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与评价
中物教学概论 第二章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第一节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语言
二、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