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过带来障碍。 2 CTO病变扩张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CTO病变远端的心肌得不到充足
的血供,即使有丰富的侧支循环,也相当于存在90% 的狭窄,仅能维持心肌静息时所需。因而,患者在活 动时可出现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在侧 支循环不充分的冠脉,易发生左室重构、室壁瘤和缺 血性心肌病等改变。已经证实,成功开通CTO具有 以下重要的临床意义:1)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运动 耐量和改善生活质量。Ber妒r等…报道,CTO成功 再通患者6个月约89%心绞痛症状缓解。2)改善 左室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防止心室重 构。在心绞痛和诱导性心肌缺血患者中CTO成功 扩张可使LVEF由62%增加到67%(P<O.001)[2I。 在有心梗史且侧支循环丰富的患者中,左室功能可 由46.5%增加到49.7%(P<O.05)。在无心梗史的 患者中心室功能的提高则更为显著(59.5%一67. 3%,P<O.001)。CTO重新开通且术后6个月仍保 持开通者,LVEF可从术前的55%增加到62%。左室 舒张末压保持不变,有心梗史者未见室壁瘤形成,左 室未见扩大。3)改善无症状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和 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报道旧】,对354例CTO患者随 访5年,CTo成功开通者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冠状 动脉搭桥(CABG)等心血管事件的生存率显著高于 未开通者(P<0.05),发生心源性猝死及再次冠脉 介入治疗的比例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需要进行 CABG的患者减少了40%(P<O.0001)。
l CTO的定义、分类及病理 目前,CTO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有学者主张将 闭塞时间>1个月定义为慢性闭塞,后者又可分为 早期慢性闭塞(闭塞时间为l一3个月)和晚期慢性 闭塞(闭塞时间为>3个月)。还可以根据r11MI血 流将CTO分为完全闭塞(o级)和功能性闭塞(1 级)。CTO病变管腔内由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和血 栓构成,每种成份所占的比例取决于闭塞的时间和 机制。以血栓成份为主者见于斑块破裂造成的急性 闭塞后;而以粥样斑块成份为主者见于慢性进行性 狭窄所致的闭塞。CTO病变可以有通过病变的微通 道,而且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存在新生微通道的可 能性会增加。这些微通道可以增加指引导丝通过的 机率,但当通道连至血管外膜的时候也会给导丝通
C1’o患者,使用s疵cr;oss系统后手术的成功率可达
8l%且没有器械本身相关的并发症,而另外两个小 样本研究报道的成功率仅52%一60%【11。12j,因此其 确切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价。病变段内导丝 的操作性差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5.4斑块消化大部分闭塞性病变的斑块主 要由胶原构成,所以在斑块局部应用胶原酶对斑块 进行消化可有助于导丝通过¨3l。有学者报道ll 4I,对 85例常规P1℃A失败的CTo患者选用特异性纤维 蛋白原消化的方法,患者再次手术前冠脉内使用重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54%的患者手术获得成 功。斑块消化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还有待于 进一步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试验的证实。
6 CTO病变介入治疗中一些新技术的研究进 展
逆行技术(Re曲grade technique)是近二、三年来 CTO病变治疗技术的新进展之一,是指操纵导丝通 过对侧侧支血管到达靶血管远端、或通过闭塞病变 到达靶血管近端,形成前向手术标志或建立手术通 道。由于cTO病变主要由纤维化和钙化的粥样硬 化斑块组成,闭塞病变近、远端纤维帽的坚硬度不一 样,在前向技术不成功的情况下,逆行导丝有可能逆 行通过闭塞病变,从而提高CTO病变的PCI手术成 功率。作为一项新近出现的技术,逆行技术在临床 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对于其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Niccoli G,Ozawa N等¨卜161采用逆行导丝技术成功 地开通了右冠的CTO病变,获得了良好的血运重建 效果。IJane RE等Ⅲ1报道了利用逆行技术成功地开
4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 门CA手术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闭塞 时间、冠脉解剖结构、病变部位的复杂性、术者的经 验和器械的选择等。在闭塞时间<1个月、无钙化、 病变血管无弯曲和“功能性”闭塞病变,再通成功率 可达80%,反之则成功率较低。英国心血管病介入 治疗协会(BCIS)的资料显示,2002年行PTCA的患 者中,cTO的成功率为68%,而非闭塞性病变的成 功率为95%。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存在下列因 素的患者预示PrcA的成功率较低:阻塞段长度> 15 mm;阻塞时间>3个月;局部纤维组织多;钙化严 重;有桥状侧支存在,尤其是侧支形成像水母头样改 变;病变血管造影呈乳头状断端等。PTCA失败的最 常见原因主要是导丝不能通过病变(约占80%),球 囊不能通过病变(约占15%),以及球囊不能扩张病 变(约占5%)。丁澍等№1对48例行PCI治疗的 CTO患者的临床特点、靶病变特点等因素进行了回 顾性研究,在采用Lo舀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 CrI'o介入治疗操作成功率除与术者经验和新型介入 器材应用有关外,与病变特点密切相关,而与临床特 点关系较小。在病变特点中,桥侧支缺如、病变闭塞 持续时间≤3个月、功能性闭塞、病变近端呈鼠尾状 是CTo行PCI操作成功的预测因素。 5 C’m病变介入治疗中一些新器械的研究进 展 5.1 f'mntmrIIler导管长约135 cm,有颌样的
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c1D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其相关最新进展做一 综述。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3.3+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003—350(2009)12—146_-05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通常是指闭塞时间>3 个月的病变,根据是否存在前向血流,可将其分为慢 性功能性闭塞(前向血流,11MI l级)和慢性完全性 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前向血流TIMI O 级)。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30%以上,但 目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 只占全部PCI病例的10%一20%。与非闭塞性冠脉 病变相比,所需手术时间长,患者及术者接受的射线 量多,手术费用高,手术成功率低且术后再狭窄率较 高。对于病变时间长、严重钙化和病变段较长的患 者,成功开通血管并保持较好的长期效果存在更多 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和新 的介入治疗技术,使得CTO的手术成功率获得了很 大的提高,但cT0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的 热点,也是心内科介入医生碰到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之一。
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I’CA)的器械选 择及其相关的手术结果
PTcA术前,必须仔细研究CTO病变的全部影
作者简介:王正东(1973~)。男,广西容县人,主治医师,硕上。
·146·
万方数据
<海南医学)2009年第20卷第12期
像学特征,熟悉对手术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应该对 病变部位及其侧支循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对手术 的安全性和危险性进行综合的评估,以制定最佳的 手术方案。病变血管未闭塞以前的造影图像对研究 病变远端的血管走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用双侧 冠脉造影技术既可较好地观察病变的长度,又有助 于提高指引导丝在闭塞段真腔内走行的比率。器械 的选择十分重要,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器械尤其是指 引导管(GC)和指引导丝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导管的正确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除应考虑到 cTo本身的特点外,还应考虑主动脉根部宽度、冠状 动脉开口的位置和方向等因素。一般来说,7F或8F 指引导管支撑力好,适合于CTo病变。首选GC的 型号依次为Amplatz(5I%)、Judkins(22%)、xB (19%)、EBU(5%)、Voda(2%)、MP(1%)”1。如首 选GC支撑力不够,则换用Amplatz、xB等强支撑力 GC。用于非闭塞性病变的导丝硬度和推送力不足, 不适合CTO病变。一般首选中等硬度的聚四氟乙 烯涂层导丝如hlte珊ediate、St肌dard(Guid蛐t)等。 对于PCI难度较大的患者在选择强支撑力GC的基 础上可应用Shinobi(Cordis、Johnso∞)、Miracl(A鳃- hi、IIlte—cc)和conquest(A船hi、hltecc)等系列硬质 导丝,可以提高病变的通过率。以Shinobi导丝为 例,该导丝又硬又滑,通过闭塞病变比较容易,但很 容易穿透血管壁而操作者却无太大的感觉。值得注 意的是,强支撑导管加硬导丝的组合很容易引起假 通道、冠脉穿孔和破裂等并发症,操作应十分仔细。 亲水涂层导丝与血管壁的摩擦力小,通过病变的能 力极强,但也容易进入假腔或导致穿孔。cro褐IrI' x,I-IO一400(Guidam)的支撑力和旋转力强而柔软性 小,易通过病变但也易进入假腔和引起穿孔,限于经 验丰富的术者。在常规导丝难以通过的病变可以考 虑换用激光导丝。Stephen NL5 o等报道了179例cTO 患者应用激光导丝的研究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l 岁,靶血管所占比例:左前降支为36%、右冠脉为
万方数据
率也不断的提高,现有国内外报道平均成功率可达 80%。少数技术和经验较丰富的医院报道成功率已 达90%以上。韩雅玲等H1报道,根据病变特征灵活 选用其首创的双导丝轨道技术(双导丝均沿真腔插 人至靶血管远端以加强导丝支持力,并为球囊跨越 病变提供“轨道”),双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双导丝插 入靶病变真腔后撤出其中一根导丝使CT0病变处 裂隙增大)等特殊的导丝操作技术可以提高导丝和 球囊的通过率,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海南医学)2009年第20卷第12期HAINAN MEmCAL Jou础qAL
·综 述·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王正东综述,李平 审校 (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537000)
【摘要】 随着介入器械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I.o)的手术成
·147·
<海南医学>2009年第20卷第12期HA矾AN删CAL JoURNAL
December煳 Vd.20 NO.12
塞段长度和时间分别为(40 r砌、12个月)和(110
舢、3个月),在选用其他导丝失败后应用微钝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