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
它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先导课。
属于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教育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结合本专业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奠定度好的基础。
课程重点: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包括Windows的使用、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和网页制作的初步知识等)。
课程难点:
计算机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的概念,软件工程的概念,数据压缩的概念等。
能力培养要求:
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索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时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共计36,其中:课堂讲授学时:18;上机实验学时:18。
一、第1单元教学方案
1.教学单•元名称:计算机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
♦计算机中信息编码方式。
♦数据压缩。
3.教学重点:
♦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代码的意义。
♦各种信息的编码思想以及基本方法。
♦数制与数制间的转换方法。
♦Ascn码的意义。
♦中文汉字国标码、机内码、区位码、输入码。
♦多媒体信息的采样、量化与编码以及主要的相关技术指标。
♦多媒体信息二进制编码容量计算方法。
♦数据压缩的意义;日适应模型压缩法、非均匀量化压缩法、游程长度编码压缩法的思想。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
上机实验2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典型图片展示;典型例题讲解。
结合实验熟悉计算机及中文录入方法。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课程教材的有关章节。
♦阅读量与作业量按4到6小时安•排。
7.课后作业检查与知识巩固
♦作业批改。
♦课堂集中讲解有关信息编码和数据压缩部分的作业。
掌握并巩固信息存储容量的计算机方.法。
二、第2单元教学方案
1.教学单元名称:微型计算机系统。
2.教学内容:
♦计算机姑构原理。
♦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
♦计算机软件。
3.教学重点:
♦微型计算机姑构及工作过程。
♦CPU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计算机存储器以及数据存储原理。
♦数据总线的作用及技术指标。
♦计算机软件的意义以及软件的类型。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典型图片展示;结合上机实验观察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
构。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课程教材的有关章节。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量与作业量按3到4小时安排。
7.课后作业检查与知识巩I古I:
♦作业批改。
♦教学中重点讲解有关数据存储和计算机存储器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注意提醒学生巩固数据存储和存储器容量问题。
三、第3单元教学方案
1.教学单元名称: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典型操作系统介绍。
2.教学内容: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意义。
♦操作系统的5大基本功能。
♦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评介。
3 .教学重点:
♦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
♦操作系统的类型。
♦进程与处理器管理。
♦作业及作业管理。
♦文件的意义及文件管理。
♦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特点。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应用实验4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强调动画演示。
结合上机实验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方法,特别强调文件操作。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课程教材的有关章节。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量与作业量按6到8小时安排。
7.课后作业检查与知识巩固:
♦作业批改。
1.教学单元名称:Word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2.教学内容:
♦了解Office应用软件包的功能。
♦通过实验上机学会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文本编辑方法。
♦按要求,独立完成一个文本样例。
3 .教学重点:
♦Office应用软件的的共性操作方法。
♦典型Word样例讲解。
♦Word应用的基本方法。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
实验上机6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典型样例介绍。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教材中Word操作的有关章节。
阅读量按8到10小时安排。
♦学生作业展示讲解。
五、第5单元教学方案
1 .教学单元名称: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意义。
♦网络基础知识。
♦Internet及典型应用。
3.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意义。
♦网络的硬件构成及拓扑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和TCP/IP网络模型。
♦网络中主机的标记方法。
♦国际互联网意义。
♦万维网的意义。
♦信息浏览应用。
♦电子邮件服务。
♦*信息安全技术简介。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5学时。
上机实验3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网络典型应用事例介绍。
参观并观察计算机机房网络建设情况,了解相关网络设备。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课程教材的有关章节。
♦阅读量与作业量按6到8小时安排。
7.课后作业检查与知识巩固:
♦作业批改。
♦通过“网上邻居”和电子邮件进行学习交流。
六、第6单元教学方案
1 .教学单元名称:网页及Frontpage应用软件基本操作。
2.教学内容:
♦了解网页的意义。
♦通过实验上机学会Frontpage网页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按要求,独立设计完成一个简单的网页样例。
3.教学重点:
♦网页的意义。
♦网页的基本结构元素。
♦Frontpage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
♦网页脚本语言。
♦典型Frontpage网页样例讲解。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
实验上机3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典型网页样例介绍。
6.实验及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教材中有关网页利Frontpage操作的有关章节。
♦阅读量按4到8小时安排。
♦学生作品评估记分。
七、第7单元教学方案
1.教学单元名称:软件工程概论。
2.教学内容:
♦软件及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的意义。
♦典型软件工程思想方法介绍。
3.教学重点:
♦对“软件”意义的全面理解。
♦软件工程的思想。
♦软件的生产过程及软件生命周期意义。
♦典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o
♦典型软件测试方法介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典型软件开发方法介绍(面向过程的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软件危机的典型事例介绍。
6.课后作业安排:
♦阅读课程教材的有关章节。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量与作业量按2到4小时安排。
7.课后作业检查与知识巩固:
♦作业批改。
在计算机第二层次课程教学(即程序设计课程)中注意引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