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4( 7. 0) 3( 7. 0) 1( 1. 8) 2( 4. 7) 100( 200)
54( 94. 7) 40( 93. 0)
2( 3. 5) 2( 4. 7) 1( 1. 8) 1( 2. 3) 500( 200)
小计( % ) 男+ 女( % )
253( 88. 8) 193( 89. 8)
7 Br uce E, Da niel B, William J, et al. T he natural histor y o f spondy lolysis and spo ndylo listhesis. J Bo ne Jo int Surg , 1984, 66A : 699.
8 张晓刚, 刘保健 , 宁雅丽. 退行性腰椎失 稳力学机理与 临床关系探讨. 中国骨伤, 1997, 10( 1) : 38.
21. 1±2. 3 19. 0±2. 0
女( n = 43) 右
20. 8±2. 4 22. 4±1. 9 22. 5±2. 0 21. 0±1. 7 18. 4±2. 3
左+ 右 42. 3±2. 2* 45. 3±1. 9* 45. 2±2. 0* 42. 1±2. 0* 37. 4±2. 2*
84. 5±4. 3( 75~93) ' 88. 2±5. 9( 79~100)
右
86. 7±4. 7( 79~96)
87. 0±5. 6( 77~101)
均
87. 2±5. 1( 79~101) *
87. 6±5. 7( 77~101) '
L3
左
93. 9±6. 0( 83~105)
93. 4±6. 3( 84~104)
101. 9±6. 6( 87~124) 101. 3±6. 5( 90~123)
99. 0±6. 2( 85~113) 99. 6±6. 3( 85~116) '√ 100. 9±4. 8( 92~116) 100. 1±4. 7( 88~112)
均
101. 6±6. 1(87~124) △
100. 5±4. 7( 88~116) √
24( 8. 4) 16( 7. 4) 8( 2. 8) 6( 2. 8) 500( 100)
446( 89. 2) 40( 8. 0) 14. ( 2. 8)
椎序 左
L1
22. 0±1. 9
L2
24. 3±1. 9
L3
24. 3±2. 2
L4
23. 0±2. 0
L5
20. 7±2. 1
男女左+ 右比较* P< 0. 01
47( 82. 5) 39( 90. 7) 8( 14. 0) 4( 9. 3) 2( 3. 5) 0( 0. 0) 100( 200)
50( 87. 7) 40( 93. 0)
5( 8. 8) 2( 4. 7) 2( 3. 5) 1( 2. 3) 100( 200)
52( 91. 2) 38( 88. 4)
表 3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x-±s( min~max) °
椎序
侧别
男( n= 57)
女( n= 43)
L1
左
右
83. 7±4. 4( 78~97) 83. 0±4. 1( 77~92)
84. 6±4. 4( 76~93) 84. 3±4. 3( 75~91)
均
L2
左
83. 4±4. 2(77~97) * 87. 6±5. 4( 81~101)
参考文献
1 唐天 驷, 钱 忠来. 腰椎崩 裂和滑 脱症. 中华 骨科杂 志, 1997, 17( 1) : 5.
2 马法杰, 周秉文. 退行性 腰椎滑脱 症的 X 线形 态学观 察. 中国脊柱脊 髓杂志, 1993, 3( 3) : 101.
3 N ew man P H, St one K H. T he etiolog y of spo ndylolisthesis. J Bone Jo int Sur g , 1963, 45B: 39.
— 75 —
分型 X M W
合计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表 1 下关节突各型在腰椎中的分布( 男 57, 女 43)
L1( % )
L2( % )
L3( % )
L 4(% )
L5( % )
50( 87. 7) 36( 83. 7)
5( 8. 8) 5( 11. 6) 2( 3. 5) 2( 4. 7) 100( 200)
4 Gr obler L , R obert so n P , N o vo ny J, et al. Etio log y of spondylolisthesis assessment of t he ro le play ed lumbar facet jo int mor pho lo gy . Spine, 1993, 18: 10)
92. 5±6. 1( 83~103)
均
93. 7±5. 9( 83~110) *
93. 0±6. 2( 83~104) '
L4
左
100. 6±5. 4( 91~118)
100. 1±6. 5( 86~116)
右 均
L5
左
右
99. 9±5. 1( 93~116) 100. 3±5. 3( 91~118) * △
* 和* 比较 P< 0. 01, ' 和 ' 比较 P< 0. 01; * △和△比较 P> 0. 05, ' √和√比较 P> 0. 05
— 76 —
3 讨论
3. 1 我们的统计 M 型和 W 型总计占 10. 8% , 较马法杰对照组值 16. 0% 为小。在 L 4、L 5 中 M 型和 W 型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此二型的形 态学特征是两下关节突间距小, 关节面又近矢 状位, 由此导致抵抗椎骨前滑应力作用较小, 构 成了腰椎不稳进而退变滑脱的形态学基础。 3. 2 下关节突的长度文献报道较少, 马法杰等 通过 X 线片测量了 50 例正常人 L 4 下关节突长 为 49. 4 mm , 较本文约小 5 mm , 可能与其 X 线 放大率有关, 但从几何学及影像学分析, 因下关 节突长轴与椎弓根多数并不垂直, 由图 2 可知, 我们 所测为 AB 长, 而 影像学测 量实际为 AC 长, 加之 L 4、L 5 的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较大, 故 X 线测量值 AC 应较实际值 AB 小更为合 理。女性下关节突长度明显较男性短, 较短的下 关节突其关节面小, 单位面积所受压力( 压强) 较大, 如此在长期持续反复的作用力下可使下 关节突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逐渐滑脱, 即所谓 的疲劳性滑脱, 这与临床报道退行性滑脱 L 4、 L 5 多发且女性高于男性发病率相符[ 7, 8] 。 3. 3 马法杰和 New m an 等测量椎体侧位 X 线 片前后中位线代表椎弓根轴线, 显然未考虑椎 弓根的上偏角( 椎弓根轴与椎体平面间夹角, 即 f 角) , 故其值大的多, 临床上进行椎弓根螺钉固 定时必须考虑此角。马法杰等认为, 正常情况下 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近似于直角, 我们的结果 最小为 L 1( 左右均数) 男性 83. 4°, 女性 84. 5°, 小于 90°, 最大的 L 5 男性 101. 6°, 女性 100. 5°。 当夹角为 90°时椎体前滑时剪力可使小关节的 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力, 随着角度的增大, 压力变 小而剪力增大, 小关节阻挡椎体前移分力随之 减小, 故易产生滑脱。New m an 报道患者下关节
5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 上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4 ~44 .
6 Sato K , Wakamat su E, Y o shizumi A , et al. T he co nfig ur ation o f t he laminas a nd facet joints in deg enerative spo ndylo listhesis: A —clinicor adiolog ic st udy . Spine, 1989, 14: 1265.
突与椎弓根夹角( 实际为关节突与椎体前后中 位线夹 角) L 3 为 122. 4°, L 4 为 122. 3°, L 5 为 119. 9, 认为上下之间无差异, 但其无正常人数 值。我们的结果 L 3< L 4≤L 5 与其差异较大。同 性别 L 4、L 5 十分接近且角度较大, 不能有效阻 挡椎骨前移而产生滑脱, 结果与临床报道相 符[ 8, 9] , 可见腰椎下关节突间距小, 下关节突短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大均不利于对抗椎骨 的前滑分力, 这可能是腰椎, 特别是 L 4、L 5 容易 退变滑脱的局部重要因素。
表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x-±s) mm
男( n = 57)
右
左+ 右
左
21. 7±1. 8
43. 7±1. 8
21. 5±2. 1
24. 0±2. 2
48. 3±2. 1
22. 9±1. 8
23. 6±1. 9
47. 9±2. 1
22. 7±2. 0
22. 0±2. 1 20. 1±2. 4
45. 0±2. 1 40. 8±2. 2
1 材料及方法
所有材料来自内蒙地区原配完整脊柱骨骼 标本, 遴选出无关节突损坏及 重度增生者 100 例, 按骨骼人类学性别鉴定标准[ 5] 鉴定出男 57 例、女 43 例, 确定各序位腰椎骨后测量。a 为腰 椎下关节突基部宽, b 为双侧下关节突下部外 缘间距, 参照 Sat o 的分型方法[ 6] 做了解剖学分 型, X 型 b> a, M 型 b= a, W 型 b< a( 图 1) 。L 为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取椎弓根下缘与下关节 突基部交点至下关节突末端间的直线距离。( a) 为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用青云机械厂制造 的角度仪测量下关节突长轴与椎弓根轴间夹角 ( 精确度为 1. 0°) ( 图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