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2014年10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4第34卷第5期(总第161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61)DOI:10.13467/j.cnki.jbuss.2014.05.004中国传统养生观———兼谈养身、养心与养气*傅功振(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 传统养生观;三观;三养[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5-018-04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其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自然可以实现。

“养生”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待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

其实质就是一门提高人类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中华养生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历代圣贤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是专门谈了养生问题;甚至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著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养生名家更是层出不穷,除老、庄、孔、孟外,战国的管子、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王充,晋代的陶弘景、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严用和,以及明代的李时珍、李梃、张景岳、汪绮石、龚廷贤,清代的曹慈山、汤灏、叶志先等,都在不断的丰富着养生理论;另外,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这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随处可见,俗语“民间单方气死名医”,至今流传。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既“提高”之意,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力”,就是提高生命力的意思,就是内外兼修、身心并养的“养生之道”。

一、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主要体现为“三观”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秦诸子中不乏“天人合一”的主张。

中医也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

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十指。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81*[收稿日期]2014-03-12[作者简介]傅功振(1949-),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养生学。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由上可知,天地的变化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也做出适当的调整。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又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意思是,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

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传统中医药以人为本,从整体上把握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统一。

只有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去关注人的生命健康,才能实现人体内部及其自然界和社会的和协统一,达到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的目的。

2.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的人即是最健康的人。

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曾著有《太极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对人而言,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内外兼修”通常指人从内外两个层面所进行的全面修养。

即人不仅要让外在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同时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实现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

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谨与门人论道的语录《盘山语录》要求人积善心:“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

祸福之源,本自一心。

积心方成,可不慎之!”这正是道教所提倡的“内修”,即主张个人的自律,与“我命在我”的主体性一致,也是道教“内修”的本质与核心所在。

包括练武之人,既注重修炼内功,即内力的提升,又注重外功,即拳脚功夫。

武术精髓六合———“内三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外三和:手与足合、肘与膝和、肩与胯和”,也是强调形意结合,养身与养心并举,达到形意兼备,内外合一。

二、中国传统养生观具体体现为“三养”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认为: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只要“一失位,三者俱伤也”。

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我们现在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

全面说来,养生应该是养身、养心与养气三者的统一。

1.养身与“劳其筋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无外乎养身与养心,古人特别看重养身与养心并举,如孟子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P298)。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养身;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是养心。

养身首先要养心,养心是为了更好的养身。

孟子的这段话,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练动功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适当运动能通筋活络、舒畅气血,对抗身体的老化。

正如《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可见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锻炼身体最好的手段是练武。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强筋骨、健体魄、长精神、延寿命,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91傅功振 中国传统养生观人在商周时代,地处边疆,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

商鞅变法后,军功可封爵。

人们也以武力高为荣。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2](P357)它是秦地的民歌,《诗经》中的精品。

直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

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这一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征战誓言,震撼人心,流传千古。

我们现在更应该把它重新唱起来。

古人先贤在长期教育晚辈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警世贤文》一书,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勤奋励志、劳其筋骨方面的俗语警句,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

至今有着非常现实的警世作用。

2.养心与“苦其心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养生其根本仍在于养心。

中国传统心学,其精髓是:天下万学,终究归于心,心未萌动,善恶不知。

心一萌动,善恶便知。

天下万学,即心学。

天下万事,即心事。

天下美丑,出于刹那之心。

从心治学。

从心做人。

无一时不是心。

无一事不是心。

心即万物。

养心就要“苦其心志”,做到“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其关键在于“静”。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把“清静”的养生之道与治国之道并日而论。

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

庄子及其后学也认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3](P661)佛教也非常重视养心,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

“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关”指关闭,即关闭众生生死之门。

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

八戒就是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

这就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足见佛教也是非常看重养身与养心的,养心重于养身。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宁静”对于养心的重要作用。

诸葛亮的《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以修身”,可以看作修身养心的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很重视修习静坐养生。

静坐养生,即双盘足,单盘亦可。

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