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方一帆摘要: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吃语言饭" 形象地说成是"舌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
音乐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一种综合职业的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技术文化修养乃至道德水准、精神境界等品格素质的外化。
它对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语言;音乐教学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
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
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一、对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的分类按照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的目的,把音乐教师的职业语言分为教学用语、教育用语、艺术实践用语和交际用语。
(一)教学用语教学用语指在音乐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语言。
按照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又可分为导语、阐释、提问语等几部分。
导语即每节课开始讲授时教学的导入语。
包括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与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信息,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引发一种情绪等。
导语力求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阐释语则是对所学的技能、技巧要领和有关音乐知识的分析、理解和阐发。
阐释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解释准确、阐发得体。
提问语带有很大的启发性,因而往往表现为“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引向纵深,给学生创造思考余地,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结束语应具有总结性,并通过总结语言帮助学生掌握所学重点,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努力方向等。
好的结束语言,应该是发人深思并给学生留下自觉探寻问题的指向。
(二)教育语言教育,教化,训诲也。
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匡正,理想、目标之感化的基本语言。
[1]它贯穿于课堂内外,如经常在工作中提到的说服、疏导、鼓动、表扬、批评等均属教育语言。
艺术实践语言:指在音乐课堂之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如在舞台排练指导,组织参加各种演唱、演奏会、节目编排和比赛时的用语。
它是显示音乐教师组织才能的一个重要标志。
音乐教师艺术实践语言素养的高低可以说是某场训练指导或演唱、演奏等比赛活动成功的关键。
(三)交际语言交际语言是在调查采访、工作交谈等方面进行人际交往时使用的语言。
成功的交际语言不仅可以使音乐教师履行职责,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良好的音乐教师形象。
二、音乐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征从广义上讲,音乐教师的语型一般分为四种:以语言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以手势、身段、眼神、表情为代表的态势语。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口语修养。
(一)语言的教育性音乐教师的职责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艺术人才,其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因此,音乐教师的职责要求其所用语言必须始终体现出教育性,包括在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艺术实践语言和交际语言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语言能力教育和美育等方面。
语言的教育性首先要求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向上,决不能使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登堂入室。
(二)语言的规范性音乐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都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来1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66页进行表述。
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技巧等必须符合音乐专业特点和规律,并做到准确、严密、完整,特别是对一些技巧原理,练习方法的讲解,要论点精辟,分析透彻,以便学生正确理解。
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无用的信息。
音乐教师应为人师表。
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效法,因此音乐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
音乐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运用宪法规定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语言政策。
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更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教师理应是讲普通话的模范。
在教学活动中,普通话对声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声乐教师如果不会或不用普通话,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歌唱时的吐字和咬字。
在艺术实践中也将影响与观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
其次,音乐教师的语言规范性还体现在遣词造句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应尽可能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逻辑混乱的语病。
当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声乐教师还应注意研究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以及其他地区的方言,以便更好地教唱民歌。
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声乐教师还应该钻研少数民族语言,以便在声乐教学中搞好“双语教学”,使民族音乐能更好地得到传承。
音乐教师规范的语言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语言规范作用,反之,教师语病百出,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同时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表达的意思讲解清楚,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使语言的魅力升华到高层次的艺术美。
(三)语言的针对性音乐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针对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自尊心强、弱的、条件好的、差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
无论教学内容是理论方面的还是技巧方面的,教育环境是舞台上还是室内课堂,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以求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语言的鼓励性这也是音乐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时刻都会遇到挫折和接受各种刺激,特别是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有较强的自尊心,应忌讳对学生说:“笨”、“呆”、“傻”等词,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即使是批评也应充满鼓励性,教师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
(五)语言的审美性语言美是心灵的表现形式,它包括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内容美要求语言思想性强,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
形式美则要求修辞造句显示高超的艺术,音乐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一)课堂语言的风格美法国一位演员说过“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任何图画的感染力,都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
[2]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自己声音语言的美好形象。
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自己某种特殊的语言风格。
课堂教学内容林林总总,作为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应该千变万化。
因此,教师要在保证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风格多样化。
简洁流畅的语言应成为课堂语言的基本风格。
音乐的学习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主。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对学生有着启发引导的作用,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二)课堂语言的声情美“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抑扬之美回环之美。
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因此语言的形式美可以说是音乐美。
”音乐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节语言的音量、音高。
如一般的练声、听音、节奏、视唱等教学过程,音量适中,语气自然亲切,声调平和一些。
[3]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则可适当加大音量,提高声调。
在讲述乐曲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感情色彩的语言时,声音可或大或小,声调或抑或扬。
把情感的浓淡,轻重、喜怒、哀乐的变化表现出来。
声调的变化应是感情的真挚融入。
在音乐中,节奏是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架。
在语言中,人们说话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
这种不同的语言节奏、力度,可以表达不同的性格情绪。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语言的节奏和力度。
视教学内容而作或急或缓,或悲或喜的安排。
急时使学生亢奋、触发思维、加深理解;缓时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判断、辨析。
悲与喜的安排则应该悲则悲,该喜则喜。
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可放慢语言节奏,加强一些语气,用变化有致的语言把学生激情的波涛推向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升华。
语言简洁流畅是优化音乐教学的关键。
不论是12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87页3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22页在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等各种学科的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比喻,都能创造出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课堂氛围,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
(三)课堂语言的幽默美教学语言要准确、严密,但绝不可刻板生硬。
从教学风格看,教师用语如表现出一种充满机智、风趣而又有独具个性的风采,往往使他的语言表达格外地充满魅力。
因为从个性心理看,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只有与教师个性心理有机结合, 并经个性心理这个策源地的选择、梳理和组建,才能发挥其实际的表情达意的功效。
教学中,教师如适时插入一两处或精心设计或信口发挥的幽默语,不但给学生以清新愉悦的感觉,还能使学生获得形象性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教学充满情趣。
当然,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在成熟稳定的教艺中的稳中求变。
随意的发挥,会给人以浮华之感。
真正的幽默应是一种艺术的幽默,是一种艺术生命和情感活动。
教学中要视音乐本身而定,适时幽默,而不是乱幽默。
(四)课堂语言的态势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不可捉摸的抽象性。
单纯的语言表述往往难以表达音乐内容。
借助手势去描绘音乐情态、刻画音乐意境,就会得心应手。
如讲述旋律的进行,我们可以用手势在空中的适当位置划出一条随音乐起伏不定、运行有致的旋律线。
学生从这条看得见、听得着的旋律线上很直观地感知到这首乐(歌)曲中音域的宽窄、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张弛、高潮的布局,从而更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邃内涵。
运用手势切忌喧宾夺主、随意滥用。
教师的手势过分夸张或单一,或形不达意,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手势的准备要精心,针对学生的听讲情绪不断变换手势,使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
运用手势还要注意姿态美和样式美,借助手势的形式美去引发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声音美,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启迪智慧的目的。
简言之,手势一定要形象逼真,准确无误,使它与声音、表情、形态、动作协调一致,决不能游离于整个音乐教学内容之外。
只要手势紧扣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就能增强音乐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进而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音乐知识、并在记忆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态势语中,眼神是教师用来辅助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一种。
音乐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