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永年县各村村名由来

河北省永年县各村村名由来

永年县各村村名来历东杨庄、西杨庄——据传,宋、金时代,就有杨姓大户在此居住。

据西杨庄玉皇庙碑文记述,明万历十九年,这两个村分别叫东杨二庄和西杨二庄,以方位及姓氏命名。

后来简称东杨庄和西杨庄。

故城——《地理志韵编》与《后汉书·注》云:广年古城在今永年县(城关)西北。

据一九七六年故城地裂现象考证,故城村即汉代广年县城,县志亦称古城。

前汉置广年县,属广平国,后汉属距鹿郡,魏郡属广平郡,永嘉后废。

北齐时,曲梁并入广平县,并移治曲梁城(即今之永年城关),此遂为广年县故城。

前党庄、后党庄——永乐年间,党、赵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党姓为大户,故冠以党姓命村名党家庄。

光绪三年县志上还记载为党家庄,后来分治,按位置称前党庄、后当庄。

冯庄——明初,冯姓奉诏迁此占产立庄,1965年曾改名四新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村名冯庄。

康庄——据康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犁耙庄,传说曾为曲陌大户耕地放犁耙的地方。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康氏七世祖由鸡泽县康马昌迁此居住。

更名为康庄。

韩庄——据查明嘉靖年间,由四户韩姓人家从大阎胡寨迁此定居。

以姓氏为冠命村名韩庄席庄——据查,原名薛庄,明永乐年间,有席、苗、路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席姓为大户,冠以姓该村名席庄。

赵庄——据查,明永乐年间,赵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冠以赵氏命村名赵庄。

南庄——1963年席庄一部分宅基被淹,有四十户居民迁往席庄村南居住,称南庄。

杨庄——宋元时代,有杨姓大户居于此而命村名杨庄。

张杨庄---明初,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又以姓命村名张杨庄。

东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二姓氏在此地居住。

故按姓氏命村名陈甫。

明初从山西迁来居民,未更村名。

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东,称东陈甫。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

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

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

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郅家寨——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郅家寨,以郅姓最早在此居住而命名。

东小屯——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东小屯。

因为该村正南有大屯,位置又在辛庄堡之东,故叫东小屯。

库官营——相传宋金时代,曾在此建兵营,屯粮草,为库官居住地,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居住于此,称村名为库官营。

前、后司郭庄——明代该村只有司、郭两姓氏,所以叫司郭庄。

后来形成前后两个村,故名后司郭庄和前司郭庄。

西七急——据传,梵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浮屠亦作浮图、佛塔之义)。

村名叫七级之变体,为七级佛塔之义。

所以说明该村古代曾建有七级浮塔,随朝代的更替,时间久远,对村名来历已经失传。

此论是否正确,待考证。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

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

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

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庄沟——据查,明初有翟氏从外地迁此占产立庄。

因地处沟壑地带,命村名翟庄沟。

1958年公社化以后,群众习惯称庄沟。

东石山——明永乐年间,侯氏等人家奉诏迁此安居立业。

因这里有小山坡,故命村名小石山,又因位于大石山之东,后更名为东石山。

陈义——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叫陈义。

原居孟氏,明永乐年间有王禹从山西洪洞迁来居住。

传说,燕王扫北时,村里的人将全部被杀尽,多亏阎王的大臣陈氏劝阻,少数人才得幸免。

后来,村民为纪念陈氏的大恩大义,故将村名定为陈义戴庄——据家谱记载:戴氏于明洪武十六(公元1383年)迁次占产立庄,故命村名戴家庄,后简称戴庄。

三塔——据查,唐贞观年间,这里建有洪福寺(清代改名安仁寺),寺内有三座塔。

明永乐年间,周、武、宋后六星——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

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马固——该村原名叫陈凹。

明永乐年间,马氏迁此定居,更名为马固。

方头固——明永乐年间,杨氏奉诏由山西榆次县恢叫村迁来,占产立庄,以附近有方头固冢命村名方头固村。

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有巨冢顶部呈平方形,名方头固冢,为潭水环绕,是永年西北一大名胜,所以称该村为方头固。

陈村——《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该村设有讯铺,称陈村铺,以陈姓最早在此定居而命名,随着讯铺的湮废,村名就改为陈村了。

姚村——根据村东南窑圪垯下发现的姚家坟可证,宋金时代,该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写作腰村,后又恢复本义为姚村。

后六星——该村原名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

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

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

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

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

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

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豆下乡——这一带地势洼,是滏河在马军营决口的流经区域,所以称下乡。

明初豆氏迁此占产立庄,命村名豆下乡,也称豆家乡。

夏堡店——该村建有普惠寺也叫夏堡寺,金天会年间自永年城迁建于万顷乡孝言村,中下二堡之间。

何谓万顷乡?何谓孝言村,但已经说明夏堡村在宋金之前就已形成村落,称下堡,因普惠寺香烟极盛,香客云集,所以下堡村改名为下堡店,也写作夏堡店。

岳小寨——此处为宋金战场,留有安营扎寨遗址,从山西迁来岳氏在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岳小寨。

史屯——传说这一带为宋金作战屯兵之地,留有遗址,明永乐年间,史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史屯。

北卷子、西卷子、南卷子、李卷子、许卷子、曲卷子——明永乐年间,李、乔、教、曲、许、崔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组成几个自然村。

这一带处于洺河北岸,地势低洼。

为防水患,便在村庄周围筑起堤圈。

按位置命名的村名有北圈子、西圈子、南圈子,按姓氏命名的村名有李圈子、许圈子、曲圈子。

后嫌“圈”字不雅,改称“卷子”。

田寨村——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田寨,由田氏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谭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坛庄。

因村庄建在城南坛路旁而得名,后来在书写时转化为同音字谭,而成为现在的名称。

韩屯——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原叫干将城,俗称韩子城,为春秋时期干将铸剑处,炉池俱存(群众称乔蘸剑池)。

明清以来就改叫韩屯。

刘窑村——据该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刘凤翔、刘凤翼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于邯郸县贾村。

迄五世祖(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刘玉迁此占产立庄,因住窑洞,称刘家窑。

后简称刘窑。

张西堡——相传这一带是明初“燕王扫北”是驻军的地方,有许多营、寨、堡作战遗址。

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二人奉诏自山西迁来居住,因位于中堡的西边,因此称张西堡。

北两岗。

唐书说,建中二年(781年),田悦攻打临名关,据守双岗(两头岗),为马遂所破,这里南北各有一条山岗,有居民在两岗之间建立村庄,称两岗,后分南北两岗。

胡家沟。

明朝护驾村杜糜是山东武德道按察司副使,坟墓建于此。

几个守坟人家住下来,因地处山沟,称护驾沟村,后演变为胡家沟。

该村现有杜冀张大姓,1400多人。

温窑——据查,明朝初年,温氏奉诏迁此置田产,立村庄,命村名温窑。

李湾——据查,明以前这里建有村庄,燕王扫北时侥幸留下刘氏。

明初有名李北玉者从涉县徐水迁此居住,渐为村大户。

村南为河湾处,冠以李姓命村名李湾。

孟湾——据查,明末本县龙泉村孟氏在此烧窑为业,后逐渐聚落成村。

又因位于河湾处,冠以孟姓命村名孟湾。

豆庄——明末有窦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明村名窦家庄,简称豆庄。

刘庄——明代,刘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刘庄。

周营_____据传,明初周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周营。

谢庄——明代,谢氏人家从茹佐分迁于此居住,冠以姓氏命名为谢庄。

许庄——明初,三户姓许人家奉诏迁此定居,冠以许姓命村名为许庄。

前马营——相传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屯集兵力,建立营盘。

明初王、马两姓氏在此占产立庄。

故以姓氏命村名王马营。

后来户籍繁衍,发展为两个村,称前、后王马营(光绪三年县志上记载)。

清代以后又简化成前、后马营。

该村位于洺河南岸,称前马营。

太辛庄——古代太大不分,辛新通用,太辛庄就是大新庄,因靠近洺河,常为水患影响,不断搬迁,故叫新庄,或大新庄,逐渐演变化为太辛庄。

东、西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两姓氏在此地居住,村名称陈甫。

明初山西迁民,为更村名,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西称西陈甫。

在东称东陈甫。

三召庄村南山上有泉亭寺,俗称赵王香火院,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游猎处,寺内有莲池,水流清浅,流成小河,当地群众称赵家河,清末村民打井时发现地下一块墓志亦云:头枕永洺镇,脚蹬赵家河。

可见召庄得名是因为古为赵地和赵河而名赵家庄,后来演变为召庄。

明初逐渐聚落成东、西、中三召庄。

双陵村——明永乐年间,杨昌先从山西迁此占产立庄,相继又有梁、赵、李等姓氏迁来居住。

因这里有两个汉代陵墓,故命村名双陵。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大小郑庄——大郑庄与小郑庄原为一寸。

明“燕王扫北”时只剩下几户姓郑的人家,村名叫郑家庄。

清末才分治成两个村,小的村叫小郑庄、校大的村叫大郑庄。

大小张村——明以前就叫张村,由张氏早居于此而命名。

清光绪三年《县志》上有大张村和小张村二个村,因小张村位于大张村以西,所以后来又称西张村。

关村——明朝初年,关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关庄。

清朝末年改为关村。

郑营——据传,宋代在这里住兵安营,村名称张营。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四户郑姓人家,更名郑营。

大、小龙马——据传说,这两个村由皇帝轩辕氏“龙驹起图于洛水”这个神话故事命村名“小洛马”和“大洛马”。

清代有个府官从这里经过,认为落(洛)马是不祥之兆,根据龙马不分的道理,又维持愿意,责令改村名为小龙马和大龙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