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主持1班孙皓冉101502115
在论述两者关系之前,首先认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宗教。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

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

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反映,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希腊的神话,希腊的泛神论,广义说也是一种宗教,不过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相比,较少钳制人民的意识。

艺术与宗教在原始艺术中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歌舞、表演、雕刻、岩画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审美只是一种次要的功能。

艺术与宗教确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能激发人的内心的强烈情感。

现代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深邃的情感启示。

”“在巫术和宗教两种仪式中,人们都必须诉诸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法,以造成强烈的情感经验。

艺术的创造,正是产生这种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我国从魏晋开始佛教盛行一时,北魏和南梁先后正式定佛教为国教。

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后产生出中国的禅宗而走向衰亡。

我国的宗教艺术也可以称之为石窟艺术,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它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的过程。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有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
推北魏石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弩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舍身饲虎”是佛的一个本生故事,说的是摩诃国有三位王子同行出游,在一座山岩下看见七只初生的小虎,围绕在奄奄欲毙的母虎周围。

最小的王子发愿牺牲自己以救饿虎。

他把两位哥哥催回去后,就投身虎口。

但母虎竟没气力去吃他,他于是从自己身上刺出血来,又从高岩跳下,堕身虎旁。

饿虎肥食王子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便把小王子吃了,只剩下一堆骨头和毛发。

当两位哥哥回来找他时,只看到一堆残骸和血渍,于是悲哭告知国王父母,并在该处建立了一座宝塔。

宗教与艺术有密切关系,虽然它们相互作用,但绝不等于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宗教和艺术在本质上却是异质的。

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现象”。

(马克思)从本质分析,艺术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确证;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它可以麻痹人们的精神,它用虚妥的幻想来代替对现实的真正改造;而艺术则是造就和谐发展的社会和个性的重要手段。

所以宗教在一定的情况下又限制了其他非宗教性艺术的发展,因此到了中世纪后期,许多思想家和有作为的人为摆脱宗教的枷锁顽强斗争。

十二世纪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财富的积累,宗教不再成为主题,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人”的主题,后来演变成为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宗教关系是微妙的,宗教仍有很大势力,社会各阶层的人普遍信仰它,但是人文主义在本质上是反宗教的。

但在人文主义指导下的文艺创作,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不过,它仍然采用宗教的题材与故事,披着宗教的外衣,而在处理这些题材时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意。

宗教虽钳制了艺术的发展,但不容否认它对艺术起过的重要推动作用,我们要正确对待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宗教虽不是艺术发生的根源,但它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引伸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欣赏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时,不能只探求它们的技法构图,还应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宗教)。

以上这些是我对对艺术与宗教两者关系的粗浅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