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21 22 23 24 25
答案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
D、能否直立行走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些灰烬堆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区域,灰烬堆中有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这些发现,不能说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会管理火 C.会钻木取火 D.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
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5、图片和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石斧骨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6、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A.希腊B.埃及 C.印
度D.中国
7、考查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遗址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③北京人遗址④河姆渡遗址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8、以下对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嫘祖----养蚕缫丝B.半坡人——种植水稻
C.大禹——治理黄河D.尧舜——推行禅让
9、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女娲补天
B.嫦娥奔月
C.大禹治水
D.牧野之战
10、小明看电视剧《封神演义》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由此他回忆起哪一历史事件?
A.蚩尤惨败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2、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三星堆文化
1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
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
1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鼎
15、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C、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16、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以下是四位同学对此的解读
①甲同学:桓公指齐桓公,他任命管仲为相,实施改革;
②乙同学:齐桓公霸诸侯的手段是“尊王攘夷”;
③丙同学:齐桓公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④丁同学: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四位同学中解读有误的是
A.①甲同学B.②乙同学C.③丙同学D.④丁同学
17、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18、“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
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桂陵之战19、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从“公作”走向“分地”的根本原因是()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C.铁器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奴隶消极怠工
20、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1、以下能表明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①石斧②铁农具③牛耕④骨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22、刘德华在电影《墨攻》中扮演了一位墨家的学者,组织了对赵国进攻的反抗,以下哪项符合他的观点()
A.主张民贵君轻
B.支持正义战争
C.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D.主张政治改革
23、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A.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
B.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大势
C.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
D.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依然被当代国人所推崇
2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5、故宫里有一块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二、材料分析题(25分,26题12分,27题13分)
26、材料一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根据禅让制的规则,做了舜的继承人。
同样按照禅让制的规则,大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本来是要传给伯益的。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登上了王位,并且杀死了伯益。
材料二这种制度形成于西周初期。
当时周天子虽然是天下的共主,但是仅能治理王畿之内方圆千里之地,号令不达于千里之外;千里之外都是公、候、伯、子、男等诸侯的领地,诸侯虽然名义上臣服、朝贡于天子,但实际上拥有世袭不变的独立国权。
国家名合实分,结果酿成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兼并与混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由哪种政治制度变更为哪种政治制度?(2分)
(2)材料二中划线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3)从材料二来看,你认为该制度实行导致了什么结果?(2分)最初的目的达到了吗?(1分)
27、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论语》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分)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
(2分)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1------10 B C A B B D D B D C
11------20 B D B A D C B A C D
21------25 C B D B B
26 (1)王位世袭之代替禅让制
(2)分封制
目的:为巩固统治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没有
27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材料三反映了秦孝公时商鞅变法。
(3)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工;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支柱。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牺牲的精神,锐意进取;改革的过程要注意权衡各方面利益;改革要有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