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人性知识----传统文化人性知识讲座第五讲
今天,我们运用<内业>的人性知识,来分析一下儒道佛的思想,看看会是个什么样的境界。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范围都很广博,逐一去分析当然是难做到,我们就主要的几个问题来讲讲。
儒家的选《大学》和《中庸》,道家选《道德经》,佛家选《金刚经》。
从儒家《中庸》开始吧; 中庸这个词怎么解释,先不论他,看里面内容再定。中庸里面重要的
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符合)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句话搞明白了,中庸也理解的差不多了。那么,
“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句子中,什么东西要不发;为什么要不发呢!“发而皆中(符合)节”这个节指
的是什么;怎么来“中”这个节。做到不发和中节,怎么就做到天地位,位就是定位,,怎么可以就
“育万物”了呢!。这些问题要是不弄明白,不仅是中庸读不好,恐怕对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解上都会
出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内业的知识来解释。
内业里面有重要的一句话,“精不现,证不丑”。意思是讲,当对外界有感应的时候,第一时间
要先审视所感应的事情。不要用自己以前怎么想或怎么做来干扰自己对外界的认识,这样,心就不会
跟着别的东西跑掉,时刻保持自己本心。这样心就会很好的发展,这个在土豆网“传统文化人性知识
讲座第一讲” 里面详细讲过的,可以在网上查看。在现实中,人看问题,一般都会采用自己过去的
方式来处理问题,那么,就是精现和证丑了。所以要尽量避免。
人性知识图
我们再来看中庸里面的这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未发,不仅仅是说喜怒哀乐,人对
外界有感应了,都要做到不发。简单的说就是“含而不发”。这样做到了,才可以对所有的事情做到
正当处理。那么为什么要不发呢!按照内业的观点,上面说到的,“精不现,证不丑”,人要时刻保
持自己的本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要被其他的东西吸引,这一般都做不到,就是说都想到自己以前
是怎么处理的。用过去的方式来应对问题,这么一来,那么自己的本心不就没有思考吗,本心就没有
神气的凝聚,就是心被别的东西带走,本心就没有得到发展。人就会出问题。 讲到这,再来看为什
么要“不发”, 当自己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理外界的感应的时候,是不好的,所以要停止住。停止了,
就是“不发”。就会返回到感应到的问题上,并且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神气就会凝聚而增强。
再来讲“发而皆中(符合)节”,节,指的是什么,用唱歌打比方,就是音乐的节奏。不合乎歌曲
的节奏就唱错了。放到社会总的来说,节就是事情的节奏。暂且就这么理解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好。
那么怎么来做到合乎事情的节奏呢!上面已经说到不发了,就是感应到问题存在,结合过去的方式,
停下来,思考明白,是不是以前的方式可以解决,返回到事情的本身,看看当时的环境,做出合乎事
情本身节奏的判断。这样神气就会凝聚而增强。也就是说。通过思考来达到“中节”。
含而未发、发而中节, 合起来解释,就是内心遇到问题,要停止住,返回事情本身和当时的
环境,再去审视明白,事情是啥样就啥样,做出适当的认识。
那这么做到了,怎么就“天地位”了呢!天地位,是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找到恰当的位置,万事万
物都有恰当的位置,天地就有位置了。把事物的个性认知明白了,也就是找到这个事物的位置了。枪
就是枪,刀就是刀,各做各自该做的事情,就是位置的意思。如果有人说他家门口的麻雀可以说人话,
他家的汽车可以两个轮子站起来跑,那肯定是认识错误,让人不知所以,就不能定位他。
再来看看怎么“育万物”的。含而不发、发而中节,就是中庸说的“致中和”,致中和这个过
程,是内心的活动。也就是思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发和中节,要不断的去做,才能把一个
复杂的事物逐步认识深刻,认识明白就是“天地位”。达到深刻而“发展”,就是生育了。
从中庸这段话,来理解中庸的意思,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展自己。
怎么找这个规律,就是含且不发,再发而中节。就是通常说的“无为”。不干扰事物的本质规律,就
是无为的意思了。这和内业的“精不现,证不丑”也是差不多的。
接下来,再从内业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价值和“不足”。
先说价值,上面也说过“精不现,证不丑”是认识问题的最佳状态,通常人都难做到,都是从
个人的固有方式,来认识问题,就是以前怎么做也怎么做,以前怎么想现在也怎么来想,就是精也现,
证也丑; 如果做到含且不发,就能返回到自己的本心去认识问题,不随着自己固有的方式走下去。
就是避免了精现和证丑。再说形象一点,就是人的心容易跑掉,不是自己想跑就是被别的东西吸引而
拍掉了,所以讲,如果修道,通常的就从“含且不发”做起。做到心不乱动的时候,再来做“精不现,
证不丑”。从这个角度看,含且不发,意义是非常巨大的,符合人们通常的现实情况,而且容易执行。
再说“不足”。内业的第一步是“正行”,就是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这么做呢,
正行,相当于给精气造房子。当有精气来的时候就有房子住,否则有精气的凝聚,也没地方安身。这
在视频讲座第一讲也说过。仅仅从上面提到的中庸这句话来理解,都是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天地可以
位,万物可以育。自己为什么来认识这些事物没有讲,按照内业的话说。就是没有正行,结果就是神
气不能凝聚到自己的身上,自己实质上没有得到发展。好像知道的很多,自身又没什么实质的进步,
这样搞得很多学儒家的人都是夸夸其谈。这是在说实话,还是在说笑话呢! 留给大家可以再慢慢品
酌吧。但是按照内业的观点,这是事实,这么一来,这么个说法,不知道害苦或害死多少人呢!
在内业里面,明确的指出,形不正,德不来; 正形可以摄德;形正可以为精舍(房子)。如果
不知道这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是从 含而不发,发而中节学起的话,就容易走浮夸的路子。更可能
是害苦了一辈子。那儒家有正形的这个意思没有呢!儒家不就是在教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教人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相当于内业所说的正形。从这点看,如果是要专心学儒家,其方法,那第一必
须先要明白,儒家要求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学习‘含而不发,发而中节 ’等等的方法。这样
才能合乎修道的规律。这样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中庸》就讲到这了,下面来说说《大学》;儒家大学里面,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主要来说“新民”。那民要更新的是什么呢。如果新的是什么搞不清
楚,那大学不就白读了吗。我们就用内业的知识来解释他。在内业里面,我们知道有句话是“日新
其德”。有德了就是道的进步。正形--守善--摄德,这是内业的思想体系,(这在土豆网“传统文化
人性知识讲座第一讲 ”视频讲座里面已经讲到的,可以在网上查看)。用上面的人性知识图片来
看,就是心在不断的建,心在不断的拓广。“新民 ”就是讲,带着一个善念(守善),不断的更
新自己德行(摄德),人的心境就不断的强健,对自然的认识也就不断的清楚明了。逐步的达到‘明
德’、‘至善’的境界。以至于更好的处理问题。
这是大学的主要一句话,这句话解释清楚了,大学里面后面的内容就理解的方便了,所以大学就
讲到这。
那儒家的思想就分析到这,不要想的太多了。我们还是返回到我们这个人性知识讲座上来吧,
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看内业的人性规律有哪些适用性,。是带着大家运用这些规律去看问题。最
后学会自己运用。
儒家的思想看完了,再来看看《道德经》吧。
道德经解释的版本太多,说起来争论的地方就多,我们还是使用内业的“正形-守善-摄德’这个思想体系,来说说
看,看看道德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先来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我们在土豆网“传统文化人性知识讲座”视频
第一讲,讲到“境界”这个词。是讲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同行间往往一个动作就可以表
达一个意思,对外行来说,就不能理解那个动作表达什么。道的境界和现实中的人看到的境界,这两个境界都是人
的境界,但是,是不同的境界,就是说在现实中看到的境界,和内心的意识范围的那个境界,就像现实中的不同行
业一样。在内业里面,我们把道的境界理解成意念中的那个境界。道德经这个“非常道”和“非常名”就理解成现
实中的人看到的境界,“道”和“名”就是道的境界。 在现实中的人不了解道,就相当于没入行。难入行的这个
道,是可以去参悟和了解的,即可道、可名。
再看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还是参照上面的人性图片来理解,在看问题的时候,
要做到“精不现,证不丑”,就是人先不要干预所感应到问题,就是先观察。那这个问题是什么,对
自己有怎样的影响,都是不知道的。就是相当于“无名”的境界。待到观察点门道的时候,就是有意
识的时候,就要表达出来,能表达就是“有名”的境界; 一开始人都外界都是未知的,就是“天地
之始”都是“无名”的,既“无名天地之始”。待到这个未知的问题逐步明了,能表达的清楚,就是
有名而且知道其特性,那就象上文中庸里面已经解释到的“天地位,万物育”,能育万物就是“万物
之母”。即“有名万物之母”。
再看第三个句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先理解这个常字,要是说做“故无
欲,以观其妙; 有欲,以观其徼。”也很好,怎么理解这个“常”字呢!认识问题不会一下子就很明白,就
要常常思考。 内业里面有句话,“思之重思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不会被问题困扰,而且得出的结论快;
这个问题在“如何思考问题”那个讲座提纲里面讲到过,思之又思之,就有常的意思。先这么理解常字。
再来讲“无欲”“有欲”。无欲就是观察阶段,不要凭借自己过去的认识来干扰现在的认识,就是“精
不现,证不丑”,有欲望的时候,是想到观察到的问题自己该怎么用,或对自己现在有哪些影响。举
例子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景色妙,这是无欲的时候,有欲望的时候,就想
到,到那洗个澡会咋样,那个水味道咋样,用那个水发电咋样。这就是有欲望的时候。徼,王弼注解
里,理解成“归终也”,可以理解成这里说的,会咋样;
再说“观”这个字。上面说的“妙”也好,“徼”也好。都只是在观看着。在内业里面讲到“不以物
乱官,不以官乱心”,这样做到了,人就是中正的状态,就是治心在于中,再来说“观”这个字,观,
就做到“人体的各部分”以及“心”不受到观察到的问题的干扰。就只是看,这样心就是保持“中”的状态。就能
正确的判断和处理问题。举例子讲,猪八戒吃人生果。在悟空给他的时候,嘴巴想吃,肚子也想吃,嘴巴、肚子就
是“不以物乱官”的这个官,而且心里也想吃,就是心和官都受到影响了。结果就一下子吞下去。而
悟空和悟净就讨论一番再说吃。就是心和官没受到影响,就是先在“观”,然后再尝。所以悟空和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