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计算课程设计
说明书
班级:交运082
姓名:刘胜祥
学号:200800150
指导老师:孟伯政
2010年12月28日
目录前言 (2)
设计要求 (3)
课程设计简介 (5)
牵引质量计算 (5)
换算制动率......................................................6. 相关计算及合力表 (7)
线路纵断面化简计算表 (8)
分析法计算结果汇总表 (9)
分析法试凑过程 (11)
选用比例尺 (13)
平均计算速度计算 (14)
能耗计算 (14)
合理性分析 (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尤其是专业课,更要提高我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所以做课程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每个同学应该抓住机会,认真完成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包括合力曲线图,运行速度时间图,对列车的各种情况分析以及列车运行各项指标的标准等等.
由于本人所学知识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还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设计要求
(一)已知条件
1. 机型:人选熟悉的某一机型,如:DF4, DF8, SS1, SS3, SS4, SS8, SS9,HX D1,CRH2型机车等。
2. 线路条件:自行设计运行区间(由起点站运行到终点站进站停车)。
需标明相关条件,(如:
线路纵断面:下图所示甲~乙区段为复线,全长8.2KM;
速度限制:线路允许速度:100KM/H;
正线道岔限速:60KM/H;
侧线道岔限速:45KM/H;
车站到发现有效长:750M;
自然条件:区段海拔均未超过500M,环境温度不高于20摄氏度,无大风)
线路设计要求:运行区间总厂长不小于20KM,原始坡段不少于30个,区间各坡道的最大坡度差不小于20%,列车运行途中至少经过一个车站。
曲线段不少于5处化,简后的坡道数不得少于12个。
3. 车辆编组:可根据知悉的实际情况确定,如:货物列车组为:C60型车占80%,自重19吨,载重50吨,换长1.2,GK型制动机;
N12型占20%,自重20.5吨,载重60吨,换长1.3,K2型制动;
S10型车1辆,自重18吨,K1型制动,换长0.8.
(二)求解内容
1.按照要求设计线路纵断面
2.计算牵引质量,校验并确定区段牵引质量(重点体现动能闯岥部分的应用)。
计算列车换算制动率和增速时间。
3. 编制合力表,绘制合力曲线,并将曲线绘制在下行时分图的左侧,并注明条件。
4. 化简线路纵断面,列出化简计算表。
5. 绘制列车速度和时间线,用米格纸手工绘制时分图两张,取第一比例尺,下行分析法绘制,上行用作图法绘制。
6. 根据计算的运行时分,计算出平均计算速度。
7.计算能耗量。
8.根据列车运行时分图,分析运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性分析。
(三)编写计算说明书要求:说明书全文力争简单明了,整洁清晰,层次分明,词语通常,计算部分先列公式后带入参数,各参数要说明代表意义和出处。
(四)图纸部分要求:图面整洁,曲线圆滑,符号及绘图标标记应符合铁道部《列车牵引计算(TB/T1407-1998)》的规定。
(五)其它说明
1.计算机出土时,可以使用AutoCAD绘制,亦可以进行电算自动生成。
2.设计以及计算过程用Word2003进行编辑,使用A4纸打印,并
与图表一起装订成册,使用程序者需附上源代码。
3.本设计须提交电子文档,设计文档须包含前言,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
4.设计说明书发送到E-mail :dayu06wd@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采用东风4B 型机车单机牵引
路纵断面:AC 区段为复线,全长S=22.4km 速度限制:线路允许速度: 100km/h 正线道岔限速:60km/h 侧线道岔限速:45km/h
自然条件:区段海拔高度均未超过500m,环境温度不高于20.
无大风.
一、计算牵引质量
(1)按限制坡度计算:
限制坡道:ix=8.6, 查表得:vj=21.8km/h,Fj=313.0,P=138
所以w 0†=2.28+0.0293v+0.000178v 2=3.0
w 0‡=0.92+0.0048v+0.000125v 2=1.08 从而G =
[
]
'
10)(10
)(3
''0
3
'
0--∙∙+∙∙∙∑+∙∑-∑g i w g i P w P F x x Y J λ
={313.0*0.9-[138*(3.0+8.6) ]/((1.08+8.6)*
9.81*10-3)=2801.11吨
故取牵引质量为:2800吨.
(2) 按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计算
G C =69.4t L C =14m
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e L =750 m
c
j e e L L L G 30
G c
-∑-==69.414
30
1.21750--⨯
=3464 (t) 故取牵引质量
为:2800吨,得车列编组如下C60型车占80%,
自重19吨,载重50吨,换长1.2, GK 型制动机,共32辆;N12型占20%,自重20.5吨,载重60吨,换长1,3共7辆。
实际牵引质量:2771.5t.
二、列车换算制动率ϑh
ϑh =
g
G P k h
∙+∑∑)(=(7*160+650+32*250)/((138+2771.5)*9.81)
=0.34
三、编制DF4B机车单机牵引单位合力计算表合力曲线表如下:
计算单位合力计算表
(DF4B机车,P=138t,G=2771.5t,ϑh=0.34)
四、线路纵断面化简计算表如下:(原始坡道32个,化简后的坡道共有12个)
注:(1)限制坡道编号5
(2)动能坡道编号2
(3) 中间站B编号7、8
(4)上行的化简结果跟上表一样不予重复化简。
五、下行运行时分结果汇总表
六,分析法的试凑过程
七,选用的比例尺:
2. 为了便于分辨工况,在绘制速度曲线时:牵引运行时用
“————”表示;惰行时用“––––––”表示;空气制动时用“–.–.–.–.–.–”表示;
3. 速度间隔:不超过10km/h;
4.列车驶过换坡点的速度需用试凑法决定;
5. 在使用单位合力曲线图时,应注意列车驶入下一个坡段时,要按
下一个坡段的加算坡度千分数应将()
c f v
=曲线的速度坐标轴作相应的左右移动;
6. 由牵引运行转为制动运行,或由制动运行转为牵引运行,中间应
有一段合理的惰行距离,一般取为不小于500.
八,平均技术速度
下行:V=S/∑T=22400/(28.04*60)=13.31(m/s)=47.93(km/h).上行:V=S/∑T=22400/(26.26*60)=14.21(m/s)=51.18(km/h).九,机车燃油耗量计算表
十:合理性分析
首先线路纵断面设计很粗糙,最小全线半径及最大曲线半径,相邻坡度差,限制坡度的长度,站坪的长度,道岔号数等都没有深入的考虑。
计算牵引质量时,只有了限制坡道和到发线有效长进行计算,而其他的限制条件都没有考虑。
最后的计算结果为2800t,而实际编组牵引质量为2771.5他。
在坡道简化这一块,由于限破和闯破不能跟相邻的坡道简化在一起,导致上下行简化的段数和位置一样。
站在现实角度讲这不太合理。
一共化简了12个坡,最长的化简坡道为
4500m,最短的为500m.
在下行分析法作图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分段计算的办法,每段的误差范围为50m,这比采用里程累加误差检验方式的的误差要大很多,其实这有些不合理。
最后的的走行时间为28.4min,走行距离为22.4km.平均计算速度为49.73km/h.
在上行作图法分析的过程中,走行时间为26.6min,走行距离为22.4km.平均计算速度为51.18km/h.
下行最后的能耗为187.96kg,这样的能耗比较合理,但从运行时分图上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区间,一直是牵引工况,但因为线路状况不好,速度很低,在过站时都不应考虑问题,因为站前速度很低,鉴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在该区间用功率相对较大一点的机车牵引,提高旅行速度和降低旅行时间,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十一.参考文献
《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主编:毛保华《列车牵引计算》……………北方交通大学………主编: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