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输工艺
外输油
胜利油田以二级布站和三级布站方式为主。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3)计量技术
液位计计量 三相分离仪表计量
手动液位计量油装置
智能TM卡油气积算仪量油装置
GPRS远程连续量油装置 双分离器往复交替式量油系统 三容器气替液连续计量装置
计 量 技 术
在线不分离多相流量计量 称重式油井计量
2005-2010年泵机组平均运行效率 变化趋势图 52.8
52.1 51.0
51.5 50.8 2007 2008
52.1
2005
2006
2009
2010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1)集油工艺
单管不加热
集 油 工 艺
单管集油工艺
双管集油流程
单管加热 双管掺稀油流程 双管掺活性水流程
46.4 45.3 39.5 50.9 38.8 41.7
5.3 6.2 6.4 6.2 7.7 7.6
3567 3252 3187 2579 2951 2928
4539 4585 4699 5081 5153 5495
1679 1174 1105 1038 1275 1284
5.06 7.89 7.76 7.37 7.57 7.53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工程现状
含水上升,损耗上升,处理成本上升
2005-2010年010年原油损耗率变化趋势图
0.88
0.37 0.36 0.35 0.34 0.33 0.34 1 2 3 4 5 6 0.35 10.0 0.35 0.36 0.35 0.35
三 升
2005-2010年吨油成本变化趋势图 元/吨 6.4 7.7 7.6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4)分队计量技术
天然气 分队来液
计量数据上传
含水原油
接 转 站 分 队 计 量 流 程 图
分队来液
油气分离器 储油罐
外输泵
质量流量计
质量流量计
两相分离计量
天然气 分队来液
计量数据上传
含水原油
分队来液
油气分离器 储油罐
外输泵
质量流量计
质量流量计
• 天然气主要有气田气、油田伴生气、凝析 气田气三种类型。
天然气的爆炸性
• 天然气和空气混合后将形成爆炸性气体。 • 爆炸是一个在瞬间内爆发出高温、高压气 体的剧烈的燃烧过程。 • 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 只有空气中的天然气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 围内才会形成爆炸性气体。 • 空气中天然气形成爆炸气体的浓度范围称 为天然气的爆炸极限。
• ①爆炸高限(爆炸上限) • 当空气中天然气的含量一致增加到不能形 成爆炸气体时的含量,称为天然气的爆炸 高限。 • ②爆炸低限(爆炸下限) • 当空气中天然气的含量一直减少到不能形 成爆炸气体时的含量,称为天然气的爆炸 低限。
• • • • • • •
例如:0.1MPa压力下的甲烷,范围 爆炸低限:小于5%,非爆炸气体; 爆炸高限:高于15%,非爆炸气体。 5%~15%范围之内:爆炸性气体。 天然气爆炸的现象: ①先爆后燃 ②先燃后爆 只要在天然气燃烧过程中,始终保证天然 气的稳定供应,使天然气在空气中的浓度 在爆炸气体范围之外,就能够连续的正常 燃烧。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6)原油脱水处理工艺—典型工艺
轻、中质原油 (ρ<0.916 g/cm3) 重质原油 (ρ>0.916 g/cm3) 特超稠油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0.80 0.46 0.53 0.54
0.70
6.2 5.0 0.0 2005 2006 5.3
6.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7
2008
2009
2010
原油密闭率、稳定率下降
2005-2010年原油稳定率变化趋势图
质量流量计外输计量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5)接转工艺
密 闭 流 程
(21座) 进站阀组
原油罐
加热炉 外输
外输
油气分离器 压力缓冲罐 外输泵 变频调速,控制排量 加热炉
流量计
开 式 流 程
(36座)
油气分离器
外输泵
进站阀组
流量计
依托缓冲罐, 控制排量
按运行方式可分为密闭流程和开式流程两种,在调查的57座接转站中,目前密 闭运行的接转站有 21 座,没有密闭运行的接转站 36 座,接转站密闭率只有 40.4% (液量)。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3)计量技术
胜利油田约有12%的油井因液量较低或原油粘度较大等原因没有实现单
井计量,其他都实现了单井产量的计量,单井产量以液位计计量为主。
优点:
①流程简单直观; ②对产量波动不大的油井,准确性较 高。
不足:
①对低产井、间歇出液井及产量波动较 大的井,计量准确性低; ②以手动为主,劳动强度比较大;
2005
2006
2007
2008
加热炉效率、泵机组效率稳定
两 平 稳
2005-2010年加热炉平均运行效率 变化趋势图 81.0 80.0 79.0 78.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79.1 79.7 79.4 80.6 80.3 79.7
53.0 52.0 51.0 50.0 49.0
③对低伴生气井无法实现压液面操作。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一)胜利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4)分队计量技术
2009年以现河采油厂为分队计量试点,改造后原油输差从2008年的11% 降到 1.9% 之内,在此基础上, 2010 年在东辛、胜采及河口三个采油厂 83 个 采油队推广,目前正在实施; 胜利油田10个陆上采油厂,共管辖255个采油队,其中已实现分队计量 的采油队有83个,未实现分队计量的采油队有172个,分三年时间逐步实现 分队计量工作。
做到五防: ①防超压 ②防火防爆 ③防雷 ④防静电 ⑤防中毒窒息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工程现状
计量站 (座) 联合站 (座) 接转站设计结 转能力 (1 0 4 t / d ) 联合站设计处 理液量规模 (104t/d) 原油脱水能力 (104t/d) 建成集输油干 支线 (k m ) 2282 60 16.255 接转站 (座) 集输管线 (k m ) 实际接转能力 (1 0 4 t / d ) 实际运行负荷 (1 0 4 t / d ) 原油稳定能力 (104t/d) 其中联合站外 输原油管道 (k m ) 69 15933 13.293
“十一五”期间经过集输系统广大职工努力,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运行
平稳,2005-2010年指标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三升两降两平稳”
2005-2010年分公司集输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统计表
时间
加热炉平 泵机组平 接转站吨 接转站油 外输含 原油损耗 原油密闭 原油稳定 吨油直接费 站处理油 均运行效 均运行效 破乳剂t 油直接费 水% 率% 率% 率% 用,元/t 量,10 4 t 量,10 4 t 率% 率% 用,元/t
85 4700 3153.60
62.96 2500 594.58
陆地和海上两大地面系统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工程现状
采出液含水高
陆上高含水油田 胜 利 油 田 所 辖 区 块 技 术 特 点
区块多 断块小 稠油 出砂多 滩海滩涂开 发
油气水处理工艺
滩海油田 稠油
满足开发需求
三次采油 边缘小断块油田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工程现状
• 1、地质勘探主要目的是寻找石油。 • (1)石油实际上是在生油层中生成的。 • 起初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是分散的液滴, 经过运移,聚集在储油层形成具有开采价 值的油藏,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盖层作保护 ,以防油气漏失。
• 钻井主要目的是将油层开孔,以便将油引 至井底,进而经油管引至地面。 • 采油主要目的是管理好油井,保证其最佳 产油量。 • 集输联合站主要目的是对油井产物进行处 理,从而得到油、气、水,并对他们进行 相关处理达标后分别送往矿场原油库或长 输首站、输气首站、油田注水站。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46 0.80 0.53 0.54 0.70 0.88
79.1 79.7 79.4 80.6 80.3 79.7
52.1 51.0 50.8 51.5 52.8 52.1
0.34 0.35 0.35 0.35 0.35 0.36
94.0 94.9 87.5 83.3 83.6 83.5
• 油气集输工程得到的油田合格产品包括: • 出矿原油、天然气(干气)、液化石油气 、轻烃产品等。
• 原油是指经过集输过程处理后得到的,达 到外输质量要求的出矿原油。
• 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一种优质洁净 的气体燃料,主要组分为甲烷,通常占 90%以上,还含有一些乙烷、丙烷、丁烷 及戊烷以上的烃类,并且有少量的二氧化 碳、氮气、硫化氢、氢气等非烃类组分。
集输工艺简介
第一部分 油气集输概述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工程现状 油气集输系统技术与管理现状
2014年3月17日
矿场油气集输概述
• 油气集输就是油气的收集和运输。它是指 把各分散油井所生产的石油及其产品集中 起来,经过必要的初加工处理,使之成为 合格的原油和天然气,分别送往长距离输 油管线的首站(或矿场原油库)或输气管 线首站外输的全部工艺过程。 • 他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原油和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