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

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

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季节性与地域性(1)六淫致病与季节的关系:由于六淫本为四时主气的太过或不及,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

但是,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感受性不同,所以同一季节可以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

(2)六淫致病与环境的关系:工作或居处环境失宜,也能导致六淫侵袭而发病。

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又多燥邪为病等。

2.单一性与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害。

其单独使人致病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其由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转化性:六淫致病以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向不同于病因性质的方向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淫又皆可化火等等。

这种转化与体质有关,人的体质有强弱,气有盛衰,脏有寒热,因此,病邪侵人人体,多从其脏气而转化。

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

另外,又与邪侵久暂有关,一般而言,邪气初感,不易转化,邪郁日久,多能转化。

4.外人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人里的传变过程。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

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人里,由浅及深。

故六淫致病,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即使直中入里,没有表证,也都称为“外感病”。

所以,称六淫为外感病的病因。

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加以抽象概括而来的。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风(1)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

风为木气,通于肝。

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

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

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

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

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

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寒邪侵袭,寒水泛滥,则尿少,水肿;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等?总之,寒为冬季主气,与肾水相应。

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

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寒则气收,故其病有毛窍闭塞、气帆收敛、筋脉拘急的特珏,表现为无汗、拘急泎痛或屈伸不利等。

3.暑(1)自然特性: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

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

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挟湿。

①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

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②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

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