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由
学号:2015411823
姓名:高珂冬
院系全称:物理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物理学(师)
指导老师:陈文殿
上课时间:周三下午五六节
上课地点:综合楼103
交稿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由
摘要:时代在变化,我们华夏大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风雨,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遭受到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打击,最后终于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虽然目前我国的政治制度与过去大不相同,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古代传统,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无根浮萍。
我们是炎黄子孙,先祖的教诲早已深入骨髓根深蒂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便是为了我们炎黄子孙量身制作的政治制度。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各种传统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因此,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显得举足轻重了。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①。
中华民族早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家天下”的文化体系,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为辅助的思想观念对中华儿女的影响根深蒂固。
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便是“家天下”与“法治天下”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百姓以家族为单位,做事的出发点一切为了家族,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公民以个人为单位,服从法制。
这一点改变是因为世界的发展而对传统文化提出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便是以这点为基础,然后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美德应用于新时代而竖立起来的新的思想。
尽管现在的中国公民的家族观念已经慢慢变淡,但中华民族目前仍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一个民族,由此而来的温情与人情也是中国社会普遍的现象。
由于家庭的地位仍然高居不下,所以国内一般不会出现老人幼子无人赡养的问题,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延续至今。
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无疑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但
这也有不好的一面。
由此衍生的人情世故在中国颇为严重,送礼风气猖行,官场人情更是令国家的政治机制难以按制度运转。
毫无疑问,人情给法治思想的普及带来的巨大的阻碍,这也是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
中国目前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法治思想还未深入人心,有许多民众,尤其是在乡村,仍处于不懂法不爱法的状态,于是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
这种混乱基本上是由于旧的约束人们的定则被推倒,而新的法律制约还未完善而造成的。
不破不立,道德作为过去约束人们的定则已经被打破,以前的百姓相信“天道循环”,作恶必有恶报,所以人们都自发地按照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而随着迷信思想被推翻,法律的推广尚未广泛普及且其自身仍存在着一些漏洞,便有一小部分心术不正的作恶分子开始扰乱社会秩序,各种丑恶的人性也崭露头角。
譬如“老人扶不扶”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彰显了社会道德的下滑倾向,花样层出不穷的妇女儿童拐卖,脏器买卖可谓令人心寒。
就连从小接受法律教育的大学生也有许多为情杀人,或者因口角而杀人。
于是将道德建设作为新思想的一环也显得格外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以“知礼”为荣。
虽然过去的那些礼节在如今看来有些太过迂腐繁杂,但这种精神仍旧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发扬光大的。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讲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十大美德的道德建设,那么中国社会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知礼守节而骨气铮铮的风貌。
道德将作为公民的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法律相辅相成,那么社会一定会有条不紊,秩序凌然。
中国百姓一向是崇拜读书人的,读书改变人的一生,在古代,即使是贫寒家庭的学子也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崇拜至今仍未消退,家长大多喜欢盯着孩子学习,如果孩子能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长辈们便会热泪满眶,满足无比,所以知识的普及并不困难。
知识分子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发声人,中国近代的革命也是由他们率先站出来奔走呼号,这是一种伴随着知识而来的使命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但在现在的社会,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渐渐消退,或许是中华民族温和谦恭被逼入绝境才会爆发的本性所致,但“娱乐至死”的口号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孩童在幼时便被送入学堂,在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之下,早已学会了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而很少去深层思考这些只是究竟意味着什么。
考上大学便万事大吉,然后便是吃吃喝喝靠着文凭混工作混日子的生活,没有一丝志向,没有一丝理想。
这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从来不该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是改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青少年的迷失。
因此可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我们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仍需要普及,理想需要引导,道德需要重铸,文化需要挖掘,纪律需要巩固。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变化,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目前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有许多毒牙仍在腐化我们的国家。
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拔出这些毒牙的契机,我们期待着未来被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新的生机。
但中华传统文化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阻碍,传统的迷信思想使较多的顽固中老年不相信科学,鬼神之说仍旧盛行,宗教的影响也不见衰弱,这些使科学实践思考方式想要深入人心所必须克服的难关。
但有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信仰的人往往因为有了心灵支撑而更加坚定,但现在社会更多地鼓励信仰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各种邪教也趁机妖言惑众,如法轮功邪教组织之流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毒囊。
政府对宗教采取不鼓励不禁止的态度,也是一种正确的判断。
在以科学实践支撑决断这方面,邓小平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疑也是对传统的经验主义的一次革新。
经验是宝贵的,但在经验的背后必定会有理论的支撑,弄清楚在所谓经验成功的背后支撑其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
虽然传统文化有其迂腐的一面,比如礼节的繁杂,对女子的严苛拘束,崇文而不好理,封建的皇权至上使人民的思想僵化,更甚还有奴隶思想,这些与现代和平自由的思想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它发光的一面。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加强了全民的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也是结合现代世界的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最适合中国现状的一条路。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令我们明晓自己的来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去处。
我们期待中国的新生,但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丢弃。
对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需要配合时代的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增添新的文化传承,令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1】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