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论文,我的存在及根据

马哲论文,我的存在及根据

我的存在及根据
摘要:我,即是人。

便可将题目理解为“人的存在及根据”。

第一、二、三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对人及人的存在的界定。

马克思主要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的存在,“现实的人”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四段写人的存在的条件。

人的存在所依赖的条件包括劳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第五段写人的存在的方式。

第六、七段主要写人的存在的多重属性。

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历史性包含着能动性相结合的矛盾的综合体。

人的存在的各个属性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人性的完整结构。

以上即为人存在的根据。

关键字:人的存在,条件,方式,多重属性
马克思人的存在论是立足于“现实的人”来谈人的存在的。

在他那里,人就是指“现实的人”、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强调人的现实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研究“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哲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也说过“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实际上他所讲的仍然是抽象的人,不现实的人,因为他对“现实的”、“社会的”概念理解错误。

就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从形式上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性论与旧人性论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旧人性论把人性当成亘古不变的东西,把人看成是抽象的、凝固了的存在物,但从根本上来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对其不能进行简单的理解。

现实的人绝不会是离群索居、各自孤立存在的个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活动的人。

因此现实的人是各种活动、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我们不能离开人的劳动、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研究、考察人,否则必将重陷抽象人性论者的泥潭。

马克思正是以研究人的劳动、历史条件、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为出发点,才把握住了具体的历史地变化着的人性,并最终解决了这个一直众说纷纭的话题。

人之存在是一个事实,而且是最贴近人自己的事实,千百年来,人们最关心且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人的存在问题,然而人们最迷惑不解且争论最多的问题也在于此。

自古迄今,不计其数的圣者哲人为其耗尽了毕生精力,使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众说纷纭。

比如拉美特利说人是“直立着爬行的机器”。

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柏拉图说“人是无羽毛的立足者”。

以上哲学家的观点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没能够揭示出人的存在的真正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把人的存在界定为实践性的存在,从而提供了关于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理解。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的存在问题,确立了关于人的存在的科学内涵。

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与外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否则就不可能维持其存在精神条件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条件。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的、自由的、文化的存在,人愈是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历史,就离狭义的动物愈远。

关于人的存在及其规定性,必须从其发展规律中来进行考察。

人本来就是在发展中存在并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和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因此,人的实践性存在方式是人“应是”存在和“现实”存在相统一的存在方式。

人总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然、超越现实,追求实现“应是”状态的存在。

这一理想状态不是空洞的抽象,而是有其客观潜在性的存在。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推动着人由“现实”存在向“应是”的理想存在不断转化。

人的现实存在具有多重属性。

每一个人都不是单方面的存在物,而是有着多重活动、多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的属性实际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所具有的不同特性。

这些特性有一个结构系统。

要考察人的存在的属性,了解人性的基本内容,必须通
过对这个结构的子系统—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历史属性的分别探究,方可实现。

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和历史性存在是内在统一的。

人具有这四个方面的属性,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人性不是由这四个方面简单地拼凑起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完整结构。

但这个结构并非是一个先验的框架,它是一个具有调节与发展能力的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然、社会、精神、历史属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

正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性才能表现出它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从人性的统一中看到对立和差异,再从这种对立和差异中考察人的统一,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存在的片面、直观的理解,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2】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3】樊田发.关于马克思人的存在论研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4】曾永福透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的认识[J]新学术,2001,(6).
【5】杨学功.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J]江海学刊,2003,(1)
【6】韩震.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J]江海学刊,2002,(4)
【7】刘丽芬.马克思人的存在论探析[D]. 湖南师范大学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