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港发展中的问题与探索程绍祥(丹东港务局,辽宁丹东 118000)摘要:通过对丹东港多年来的建设和营运情况分析,根据丹东港的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发展需要采取的有关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丹东港;区位优势;问题分析;对策探索中图分类号:U 651;F 552.3(312DD)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592(2004)04-0029-03收稿日期:2004-04-071 港口现状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北根部,鸭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南临黄海毗邻大连,东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是东北东部地区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便捷的海上通道,也是我国黄海最东端的水陆中转联运港口。
丹东港有大东港区和浪头港区2个港区。
大东港区现共有生产性泊位6个,1#泊位为华能丹东电厂3万t 级专用煤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05万t;2#~6#泊位为丹东港大东港区生产泊位,其中:2#和4#泊位为万t 级散杂货泊位,目前主要用于装卸粮食、木片、非金属矿及杂货等,3#泊位接卸的主要货种为大宗粮食(出口)和矿石(进口)、钢铁及其它,5#泊位为万t 级多用途泊位,主要用于接卸客货(集装箱)滚装及集装箱班轮,6#泊位为5000t 级客滚码头;本港5个泊位的原设计年吞吐能力167万t 。
为了增加现有泊位的吞吐能力,丹东港务局近年虽然购置了一系列设备,实施了航道港池浚深、货场建设等“挖潜、扩能、增效”工程,使得本港生产性泊位接卸货物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但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2年2#~6#泊位实际完成吞吐量389万t,是原设计能力的2.3倍。
码头现已严重超负荷运转。
浪头港区现共有生产性泊位5个,其中3个3000t 级件杂货泊位,2个1000t 级沙石料泊位。
丹东港吞吐量发展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1995~2003年,吞吐量由134万t 增长到707.8万t ,年均递增23.1%,集装箱运量由1474T EU 增长到68000T EU ,年均递增61.4%。
丹东港的发展与腹地经济发展及资源储备等密切相关,丹东港吞吐量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吞吐量中大宗散货的比重大。
煤炭、矿建、粮食等货种1994年以前一直占吞吐总量的70%以上。
1995~1997年,比重有所下降,但也占到吞吐总量的60%左右,1998年随着新投产的华能电厂所需的煤炭进口和5万t 级铁矿石船舶的顺利靠泊,大宗散货的比重为73.3%左右,2002年为72%。
2)外贸量的比重不断上升。
外贸吞吐量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2年的37.1%,自“九五”以来,比重保持在35%以上,1997年更高达53%。
这表明港口腹地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推动了外贸吞吐量的不断增长。
3)进出口吞吐量的变化较大。
1985~1994年,进口量一直大于出口量,1991年进口量已占吞吐量的64%,而1995~1997年期间,进口量小于出口量,而且进口量的比重不断下降,1997年为29%。
1998年与1999年电厂用煤和铁矿石进口量大增,使进口量和出口量的比重趋平。
这表明丹东港腹地内的经济发展对港口的运输需求正由偏重单向进口向进出口双向转化。
4)货源和港运方式的多元化。
货源结构已由初期的单一品种,扩展到粮食、煤炭、钢铁、矿石、水产品、木材、非金属矿、电子产品、食品等多种货源结构;港运方式也由单纯的散装运输发展到散装、集装箱、客货滚装班轮运输等多种方式。
5)集装箱增长迅猛。
丹东港自1995年开展集装箱业务以来集装箱吞吐量逐年递增,1995年完成箱量为1474T EU,2002年增长到51168TEU ,年均递增66%。
6)客运业务飞速发展。
1998年7月丹东港开通了丹东-韩国仁川的客货滚装班轮航线,1998年丹・29・2004年12月 N o.4 港 工 技 术东港完成旅客运量1.73万人次,1999年为6.1万人次,2000年增至7.2万人次。
由于丹东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边境贸易交往频繁,同时丹东市将大力发展旅游业,旅客运量将进一步增长。
2 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2.1 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根据丹东港吞吐量的现状和其腹地经济、交通发展形势分析,其吞吐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为:1)腹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港口吞吐量增长2004年是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起步之年,作为东北地区较近的出海通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会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保证。
沈丹高速公路的建成和东边道的建设将会使东北东部乃至其它地区经丹东港进出的货物大幅度增加。
2)大宗散货在吞吐量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进出丹东港的货物中,华能电厂的煤炭较为稳定,占丹东港的货物吞吐量的比重较大;随着5万t 级的铁矿石船舶顺利靠泊,2个钢厂所需的铁矿石将会成为丹东港的另一支柱型货源。
同时,丹东港与东北各粮食集团签订了粮食运输协议,丹东港粮食出口量将逐步增加。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丹东港大宗散货的比重仍然较大。
3)外贸吞吐量将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2002年丹东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
丹东的对外贸易对象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随着亚洲金融经济的复苏,丹东市的目标是拓宽对外贸易领域,实施贸易多元化,这将会促进外贸吞吐量的持续增长。
4)集装箱运输将会保持持续增长作为丹东港的箱源生成地丹东市是全国主要的轻工业城市,因其“三沿”等诸多的区位优势,成为东北地区外商投资热点之一。
由于合资企业的原材料进出口和成品出口大都以集装箱的方式运输,从而也推动了丹东地区国际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箱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而且随着沈丹高速公路、丹通铁路的开通以及丹东市对外几大公路的改造完毕,丹东港的货源腹地会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届时经丹东口岸进出口的集装箱量会得到提高。
2.2 港口吞吐总量预测通过对丹东港腹地经济发展趋势、丹东港本身的特点、港口吞吐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线性平滑等数学模型预测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对丹东港吞吐量进行预测,到2005年、2010年、2020年丹东港的吞吐量将分别突破1000万t、3000万t、5000万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5万T EU、50万TEU、100万T EU。
3 腹地的区位优势丹东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政策、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使丹东港适应东边道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贯通要求,成为东北地区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及东北东部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等区域性物流中心。
丹东港大东港区位于鸭绿江入海口,该处浪小、水深,建港条件较好,目前丹东大东港区7#、8#泊位即将建成,9#、10#、11#泊位也将相继配套建设。
丹东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是丹东及周边地区,深层次腹地则是东北三省的东部地区。
随着丹东市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发展迅速,而现有泊位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腹地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丹东港作为辽宁沿海港口群中唯一的东部港口,其经济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它不仅缩短了东北三省东部地区入关通海的距离,减轻东北中部铁路、公路的运输压力。
而且,这一入海口,可以使东北东部城市群形成一条“巨龙”,通过丹东港直接进入到黄、渤海经济区,通向我国的东南沿海、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极有利于促进东北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独特的地理位置,确定了丹东港开放型沿海港口的性质;优越的战略位置使丹东港在辽东半岛港口群中独具特色。
4 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丹东港规划的发展目标是:抢抓机遇,乘势加快港口发展建设步伐,使丹东港适应东边道铁路和丹东—通化高速公路贯通的要求,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以及东北东部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等区域物流中心。
港口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范围大为拓宽,但在港口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港内已有泊位,面对吞吐量规模不断扩大,货物货种不断增多,导致港内黑白货类混杂作业,堆场老化、面积不足,影响了码头装卸效率和装卸能力,进而影响了港口集疏运能力和装卸质量。
已批复的丹东港总体布局规划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港口发展的需要,港口设施适应性及调节能力差。
在散货堆场总平面布局中,运输通道和堆存能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泊位的通过能力。
港区总平面布置应该根据运输发展需求和功能拓展方・30・港 工 技 术 2004年12月 No.4向,将基础设施与生产布局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各货种堆存分区明确,装卸、疏运环节合理,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4.2 港口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港内现有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吞吐量的迅速增长和进港船型大型化的需要。
根据经济预测,2005年大东港区吞吐量将达890万t,而集装箱吞吐量将迅增至15万TEU。
届时大东港区现有泊位能力将更加不能满足港口发展的需要,将对港口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大东港区通过航道疏浚、港池浚深、货场建设、机械购置、铁路铺设、码头改造等多项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泊位接卸能力和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但是,其港口状况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急需建设1万t级散杂货专用泊位和1万t 级集装箱泊位,以满足海运发展的需求。
另外,由于丹东港大东港区水域环境较为敏感,工程建设及港池、航道开挖对现有港区都有所影响,需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航道泥沙回淤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航道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港口的发展。
5 港口跨越式发展对策5.1 加大市场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东边道铁路贯通前,随着省内高速公路网的形成,首先,以开发港口散杂货市场为核心,明确货源主攻方向,牢牢抓住矿石和粮食两大传统支柱货源,努力形成钢铁制品和煤炭两大新增支柱货源。
其次,以拓展集装箱市场为重点,着力加大新航线开辟力度,通过采取港港合作、港航合作、股份合作及优惠政策等措施,开辟外贸干线、外贸内支线和内贸干线。
同时做强现有航线,加强与海关、船公司、代理和社会场站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市场开发工作,联合推动航线快速发展。
积极稳妥地开辟新的客运航线,依托主业优势,采取出租、合作、独营等方式,开展多种多样、富有特色的便民服务项目,拓展客运市场。
5.2 加快港口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现代化港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的需要,满足港区吞吐量的要求,需要对港口岸线资源利用、陆域纵深、集疏运通道等进行科学的规划。
为此,要求尽快对港口进行总体布局规划调整,对港口性质和功能明确定位,之后对港区进行详细规划。
调整后的港区,应能够适应货运量快速增长,符合腹地经济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对港口的需要。
同时,有利于改善港区的交通和环境状况,更便于港口的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经营。
在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开展港区散杂货和集装箱泊位的建设,完善和扩建不同功能的堆场分区,加快航道疏浚,完善疏港道路和铁路专用线等码头配套设施,推动港口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