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春雷 响,万物长”,惊蛰时节 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 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 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
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
融融的春光了。
气
候
特
点 物候特征 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
《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
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其名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