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三第节辛亥革命

专题三第节辛亥革命

专题三第2节辛亥革命【测试要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武昌起义1.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组织准备: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任总理,机关刊物《民报》。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准备: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的发展。

(4)导火线:1911年,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创造了条件。

2.概况:领导机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

1911年10月10日起义,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知识拓展:1911年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一直到1949年。

期间,先后有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袁世凯开始的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8、12)和蒋介石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颁布: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直接目的),捍卫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3.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

(2)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

4.意义: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革命结果:在袁世凯威逼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

2.功绩:(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3)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知识拓展:辛亥革命的结果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近代行不通。

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政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联合广大农民;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难点探究】1.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1)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制定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

(2)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它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

(3)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1)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2)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民生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同盟会的软弱无力。

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瓣已经名存实亡。

(4)没有自己的武装。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往往依靠会党和新军,因此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3.从不同视角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思想文化上,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政治上,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经济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发展也仅仅是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

基本认识:一般认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标和预定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根本目标和预定目标,以这个标准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

1.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2.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4.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这说明孙中山A.希望减轻完成革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特别害怕暴力革命导致伤亡 D.认为袁世凯无足轻重5.右图为发表于1911年12月14日《神州日报》的时事漫画《万目一的》。

此漫画反映民众A.触发武昌起义B.反对君主专制C.欢庆民国成立D.声讨帝制复辟6.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7.“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

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

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A.三权分立原则B.责任内阁制C.主权在民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8.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9.“《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

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10.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1.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

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这一改动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12.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未能联系广大民众 B.由部分团体发动参加C.推翻了封建帝制 D.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13.《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14.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16.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