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专题辛亥革命2018

第三专题辛亥革命2018







20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中,革命理论占有很重要位 置。马克思还严格区分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 命”的不同。 其中,“政治革命”是夺权的革命,“社会革命” 是捍卫政权的革命。 对于告别革命的这一本质,李泽厚本人也直言不讳, 承认自己“基本舍弃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能否认为辛亥革命搞早了?搞糟了? 答案是“不能”
革命是不能创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 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列宁
革命形势成熟具备 两个条件
上层统治者不能照 旧统治下去
下层人民群众也不 愿照旧生活下去
替代理论:改革家的信条 改革家的动机:大多数抱有以社会改革 替代社会革命这样一种秘而不宣的动因。


(2)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入手,看辛亥 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告别革命论者强调“改良优于革命”,基于对戊戌 维新运动的肯定和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中国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 改造,至少不能很快改造”。 ——费正清 “自上而下的改造”——指改良。 与它对应的“自下而上的改造”——指革命。 既然改良有辱使命,革命必然登堂入室。 辛亥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肃亲王善耆,是 中国现代警察制 度的建造者之一, 川岛芳子的亲生 父亲。
立宪政体的基础——国会——没 有成立——立宪的虚伪性 暴露假立宪、真专制的面目—— 立宪派离去
满汉官员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 卖国的本质。
无其实 △阁员 有其名 满族9人 △ 1911年5月 皇族5人 △ 裁撤军机处 △ 1908年 △ 设“责任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 黄花岗之役后被迫为之



明晰“改革”、“改良”、“革命”、“改良主义” 四个关键词。 (1)改良与改革有非常接近之处。 它们都以渐进的自上而下的斗争形式,促进旧观念 和旧事物向新观念和新事物转化,含义十分宽泛。 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完全可以把改革和改良等同或 混用。



(2)改良和改革,是与革命相对应的表述。 改良和改革多是温和的、自上而下的 革命则是自下而上的暴力变迁方式。 都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基本手段,都是政治力量的重 新组合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其目的都是扫除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上层不能
下层不愿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施新 政。 内容:设立中央行政机构:商部、学部、巡警部 裁汰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
清末“预备立宪” 及破产
1905年12月五大臣出洋 考察政治
1906 年 9 月 1 日清政府 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君 上 大 全 十 四 条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 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 旧员,即与平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 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 议决。 八、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 十、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 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 定为准,免涉分歧。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 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 法律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 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后悔莫及像是一种反思,但 由此产生的“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表达的则 是奴颜和谀态。在她身上, 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 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西太后的心里变化 代表了一个王朝的 变化。
策略变化
保全主义
间 接 进 行 统 治
直 接 武 装 干 涉
当时革命形势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三个: 一是义和团农民运动的冲击;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兴起; 三是各地民众起义的此起彼伏。 1902-1911,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1300余起。
(2)“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 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 的暴力革命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 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 告别革命论者:肯定的“改良”之一,是戊戌维新 运动。


(3)“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 果: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 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立宪派所主张 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 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遭了,必然军阀混战。” 告别革命论者:赞成的“改良”之二——20世纪初 的清末预备立宪。



告别革命论的内涵和本质 1 告别革命论的内涵 (1)解决阶级矛盾可以是阶级调和,协商互让,进行 合作,即改良而非革命。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展望二十世纪中国》 告别革命论者:在社会变迁的手段上,肯定改良,而反 对革命。 这里的“改良”指什么? 这里的“革命”指什么?





“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 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 革命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 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 告别革命论者:反对的革命具体指孙中山领导“辛 亥革命”。 他们认为:如果不是辛亥革命打断清末预备立宪的 进程,那么,清末预备立宪可以把中国带入政治现 代化。???


(3). 第三个分析角度,从清末预备立宪与辛亥革 命的关系入手,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 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立宪派所主张的 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 告别革命论者强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末预备 立宪可以把中国带入现代化。


3 反对“告别革命论”的理念与路径 (1)从“方法论”角度看,反对“逆推理”。 历史研究所依据的,应该是发生学意义上的真实史 实。 历史研究不支持“逆推理”,逆推理不会得出理性 的结论,逆推理最终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告别革命论者的基本逻辑: 前提:不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那么基于辛亥革命失败启示所做的选择也就无从谈 起。 相应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也就没 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孙中山:从改良 革命 给李鸿章上书: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改良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 甲午战败 改良者 革命者 戊戌变法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孙中山
“以一个新的、开明的、
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 改变为‘中华民国’”。
呜呼!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 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替代理论
改革对于革命的作 用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替代物)
催化理论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催化剂)



要践行替代理论, 也就是用改良阻止和替代革命,是有前提的。 前提有两个:


一是统治者能够实行相对开明的统治,不过分地激怒民 众,使社会要求变革的压力保持在临界点以下,这个时 候不会发生革命。 二是当革命形势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出现列宁所说的 “上层统治者不同照旧统治下去”、“下层老百姓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 的时候,统治者能够做出适当的妥协 和让步,通过这种妥协和让步使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得 以消解,得以释怀。这个时候,也不会发生革命。

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是改良还是革命更有助于 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兼论辛亥革命是否可以告 别? 如何认识“告别革命论”。



1894-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的发动、胜利与失败 1912-1919年 ——孙中山为坚持民主共和而奋斗




告别革命论者肯定的“改良” 一是戊戌维新运动。 二是清末预备立宪


(4)“我们所说的革命,是指以群众暴力等急遽 方式推翻现有制度和现有权威的激烈革命(不包括 反对侵略的所谓‘民族革命’)。”

告别革命论者:反对的革命,具体指“民主革命”, 而不包括“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是对外的,以反对外来侵略和实现民族独 立为宗旨。 民主革命是对内的,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实现人 民解放为己任。 中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与反对封建主 义的民主革命的内在统一。

正因为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不通 中国历史和人民才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取得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