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亚当.斯密
社会科学前提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 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梯叶里
基佐
社会科学前提
Hale Waihona Puke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2、科学前提 3、理论来源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 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
• 这里所说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像黑格 尔所说的那样将前此以往的哲学统统包 容于自身之中,而是说,黑格尔哲学将 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 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生平著作
•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 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
•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
• 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
黑格尔生平著作
•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 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 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 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 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 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 展分为5个阶段。
• 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 属于主观精神(个体意识);
• ④精神,即客观精神(社会意识); • ⑤绝对精神(绝对意识)。 • 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
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黑格尔生平著作
•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 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 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 1835年9月24日,马克思毕业于莱茵省特里 尔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 虑》。
• 1835年—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 柏林大学学习。1841年在柏林大学毕业,后 获哲学博士证书。大学学习期间,受到黑格 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学 派的学术活动。
• 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此期 间,积极参加柏林思想界的斗争,站 在批判谢林哲学的前列,捍卫黑格尔 的辩证法。
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费尔巴哈生平著作
• 1804年7月28日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 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
• 1823年来到海德堡大学神学系读书。后对黑格 尔的哲学感兴趣,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 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黑格尔生平著作
•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他根 据 讲 课 提 纲 编 辑 成 《 哲 学 全 书 》 于 1817 、 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 改。
•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1820年根据 讲课提纲编辑成《法哲学原理》。
• 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 形成了黑格尔学派。
• 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
• 1831年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11月14日病逝 于柏林。
黑格尔生平著作
•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4部:
• 《精神现象学》(1807年)
• 《逻辑学》(大逻辑)(1812-1816年)
• 《哲学全书》 (包括“逻辑学”、“自 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1817年, 1827年第二版,1830年第三版)
• 《法哲学原理》(1820年)
• 其中《哲学全书》与《法哲学原理》都是 教学纲要,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 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黑格尔生平著作
• 《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小逻 辑)基本上是《逻辑学》一书(大逻辑) 的概要,虽然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细节等 方面有许多差异。
• 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 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 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黑格尔讲 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 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 讲演录》等。。
• 1828年,转学爱尔兰根大学学习了两年自然科 学,博士论文通过后,1829年留校任教。。
• 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 ,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 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友人在他事先不 知道的情况下匿名出版了此书。这是他出版的第 一部著作,但发行后立刻遭到宗教人士的强烈谴 责,书被当局没收,其作者身份也被发觉。
• 《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合著1843)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 •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1845) •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1847)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1847)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
•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 稿,批判当时反动政府。1843年《莱 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到巴黎,在这 里他遇到了恩格斯。
• 1844 年 2 月 , 马 克 思 和 卢 格 主 编 的 《德法年鉴》在巴黎出版。马克思恩 格斯在此发表了大量著作。
•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还经常参与、指导 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因此,被当时欧 洲各国政府视为“最危险的革命家”。
• 1837年末,他与贝尔塔·列夫结为终生伴侣,依 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 堡附近的勃鲁克堡。他在这远离德国科学文化中 心的穷乡僻壤度过了近25个年头。
费尔巴哈生平著作
• 1839年,在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正 式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决裂。
• 1841年,他出版了最著名的代表作《基督 教的本质》。此书从人本学的观点出发把 宗教批判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 度,大大超出了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等人的 争论水平,促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
黑格尔生平著作
• 1801年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耶拿大学哲学系编外讲师,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是他发表的第一 篇哲学论文。
• 从1802年开始与谢林一道主编《哲学评论杂志》。
• 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以前观点,转入 论证绝对知识。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 系的一个转折点。
•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等人的著 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 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 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图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2、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前提
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的阶级斗争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科学前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
黑格尔生平著作
• 此书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 明的对照。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 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 黑格尔青年时代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 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 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玫治制 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 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 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 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 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 为从事国际共产主义的事业,马克思多 次受到当时欧洲各国政府的驱逐,马克 思从特里尔先后到了波恩、柏林、科隆、 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地,因此马克 思称自己是“世界公民”。
•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主持马克 思的葬礼时,发表演说:“这个人 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 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 的损失。”
• 恩格斯回忆到:“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 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像得到。那时大 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 了。”
费尔巴哈生平著作
• 此后致力于建立其哲学体系,1842年写出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次年出版 《未来哲学原理》,第一次对自己所建立 的人本学和自然主义作了纲领式的论述。
1859)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 克思)
• 《资本论》(马克思1843-1883)
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黑格尔(1770~1831)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历史地位
•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 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 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 也被看作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位于纽伦堡的费尔巴哈纪念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2、科学前提 3、理论来源 4、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2、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莱茵省的 特里尔城。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 莱茵省巴门市。
费尔巴哈生平著作
• 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 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
• 1833年出版了《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 史》,受到广泛的好评。后来相继出版了《对莱 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 《比埃尔·培尔》(1838)。这预示着他将以独 立的哲学家的身份活动于德国哲学论坛。
• 1889年,在恩格斯和各国革命者的努 力下,召开第二国际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