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前言慢性皮肤溃疡(CSU)又称慢性皮肤难愈合创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大小不等的溃疡,以长期不愈合为其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修复,最终导致皮肤组织功能紊乱和解剖缺陷,病程一般超过4周而无明显愈合倾向的一种皮肤疾病。
在世界许多国家,慢性皮肤溃疡己经成为严重降低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1],其严重性及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慢性皮肤溃疡属中医疾病“臁疮”范畴,是皮肤科学、外科学常见、多发的病种之一,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难以愈合、愈后易复发,甚至可能癌变[2]的特点,并以皮肤溃疡形成后短时间内出现“疮渍而脓清,异臭色黯”的典型特征。
历代医家将慢性皮肤溃疡发病原因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内伤、阴阳失调三个方面;二是外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及外来伤害两个方面。
在病机方面历朝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中医学按照病情发展规律将慢性皮肤溃疡归纳为三期:1、溃疡前期:外感六淫邪毒侵袭肌表,致使局部皮肤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创面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出血、紫暗等。
若邪毒与气血相搏结,局部气血瘀滞与经络阻塞愈发加重,溃疡将愈加深重。
所以,病性属实,病势较急。
2、溃疡中期:邪正交争激烈,余邪尚留经络肌表,血腐肉败而成脓,耗伤气血。
此期邪壅于内,正气虚损,证属虚实夹杂,病势趋缓。
3、溃疡后期:气血亏耗日久,经络空虚,肌肤失于荣养,腐肉难祛、新肌难生,故以正虚为主。
总之,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腐、瘀、虚”。
由腐致瘀,由瘀致腐,虚、瘀为本,腐为标[3-4],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治疗方面,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溃疡面不同阶段,皮肤科施以相应换药治疗。
根据溃疡三期,则临床治疗分别确定为祛腐期、祛瘀期、生肌愈合期[5],并施以生肌玉红膏、苍竭膏、生肌象皮膏、活肤膏、复黄膏、红油膏、珍珠膏、九一丹、八二丹、三七丹、五五丹、九转丹等,收效较好,但是见效缓慢、疗程较长,而传统丹药多为汞制剂,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且易引起过敏[6]。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皮肤溃疡是由外伤(主要包括武器伤、烧伤、冷伤、冲击伤、化学伤、放射损伤等),局部因素(主要包括异物与坏死组织存留、局部血循环障碍、创面神经损伤等),全身因素(主要包括体质因素、并发症、大血管硬化等)和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肤组织缺损、免疫力下降、代谢障碍、缺血缺氧、各种修复因子缺乏(或升高)、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肉芽组织增生不良,伴有不同程度感染而形成的坏死组织堆积,且缺乏自愈倾向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慢性皮肤溃疡愈合是一个动态变化且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可划分为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组织塑型期。
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主要采取创面清洁换药、植皮、手术、介入、控制感染、消除水肿,机械及酶学清创术,各种类型敷料(如亲水胶、藻酸盐、活性炭、水凝胶和银等)加压包扎治疗,以及促进上皮细胞扩散和增殖等方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应用抗生素创面换药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有限;手术、介入、植皮治疗损伤大,而且高昂的医疗成本、普及应用较为局限;外源性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新型敷料、创面负压吸引等治疗手段应用于溃疡创面,虽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但生长因子对血管疾病等方面限制使用,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应用安全性也需要深入考证。
回医学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回回药方》是回医学代表性著作。
慢性皮肤溃疡属于回医学“金疮”范畴。
《回回药方》载:“扎里奴思膏药方,此药方生肌,能治金疮、刀箭所伤”[7]是治疗金疮的代表方,主要由回医特色药物檐木阿黑云、兀沙吉、安咱鲁的、赛迪油、甘草等组成,全方具有清疮毒、净血道、消肿痛、化瘀腐、敛疮面、长肌肉之功效。
其药理作用主要是祛腐生肌、抗炎镇痛等。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回药扎里奴思膏具有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功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药扎里奴思膏对慢性皮肤溃疡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为临床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慢性皮肤溃疡是皮肤科、外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顽固难治性疾病,其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质量。
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都十分局限,为了攻克慢性皮肤溃疡这一顽疾,我们基于传承和弘扬回医药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开拓和发展回医药事业,立足宁夏回汉人民对回医药的迫切需求,努力开发回医药文化瑰宝,以《回回药方》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代表方剂扎里奴思膏为立题突破口,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应用研究,以科学论证《回回药方》的临床经验和优势技术,为进一步研发回药,并为丰富回医药理论,构建回医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临床实验前,制定慢性皮肤溃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等,将回药扎里奴思膏应用于临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扎里奴思膏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常规清创换药组(简称对照组)30例,治疗组外用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对照组外用凡士林油纱条治疗,根据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溃疡创面改善情况并积分,按照疗效判定标准判定临床疗效,统计回药扎里奴思膏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科学分析其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1.1病例来源自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皮肤科、外科收治的慢性皮肤溃疡病例6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本次研究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一般资料分析1.2.1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1.2.1.1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年龄、性别总的分布情况表160例患者年龄性别分布(n,岁)性别n 18~30 31~50 51~60 61~70 71~80 总计(%%)男38 3 10 6 9 10 63.3% 女22 5 3 9 4 1 36.7% 总计60 8 13 15 13 11 100% 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80岁,最小者为18岁,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有24例,占慢性皮肤溃疡患者总数的40%。
发病率最高为51~60岁的患者,而51岁以上的患者,男性为25例,占总发病率之41.7%;而女性患者为14例,占总发病率之23.3%。
1.2.1.2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表2两组患者性别分布(n,%)组别n 男女χ2P治疗组30 20(66.7%)10(33.3%)对照组30 18(60.0%)12(40.0%)合计60 38(63.3%)22(36.7%)0.287 0.592由表2可见: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表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n,岁)组别n年龄分布18~30 31~50 51~60 61~70 71~80 χ2P治疗组30 4 6 8 6 6对照组30 4 7 7 7 5合计60 8 13 15 13 11 0.311 0.989 由表3可见: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4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情况表4两组患者平均年龄(n,岁)组别n 平均年龄t P治疗组30 54.40士17.409对照组30 53.63士17.296合计60 0.171 0.865 治疗组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4.40士17.41岁;对照组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3.63士17.23岁。
经t检验,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两组患者病程与分布表5两组患者病程与分布(n,月)组别n 平均病程1~3 3~66~99~1212~3636~120Z P治疗组30 8.23士15.41 22 0 2 2 2 2对照组30 8.47士19.61 22 2 0 3 1 2合计60 44 2 2 5 3 4 -0.076 0.939 由表5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在病程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3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与分布(溃疡以创面两径乘积cm2表示,窦瘘以深度cm表示)1.2.3.1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与分布表6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面积(n,cm2)组别n <10 10~20 21~30 >30 χ2P治疗组对照组3030791273589合计60 16 19 8 17 2.125 0.547 60例患者治疗前共有85处创面,其中最大者为82cm2,最小者为4cm2,窦瘘最深者6cm。
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3.2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情况表7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n,cm2)组别n 平均面积(cm2)t P治疗组30 20.883士15.7741对照组30 22.067士15.7785合计60 -0.291 0.772 由表7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最大溃疡面积78cm2,最小溃疡面积4cm2,平均溃疡面积20.883士15.7741cm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最大溃疡面积82cm2,最小溃疡面积6cm2,平均溃疡面积22.067士15.7785cm2,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溃疡平均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4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相关疾病表8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相关疾病(n)组别n 外伤烧伤手术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与血栓性静脉炎长期卧床其它(感染、骨髓炎等)Z P治疗组30 1136955对照组30 01551045合计60 1 2 8 11 19 9 10 -0.129 0.898 由表8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与伴随疾病及手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5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情况表9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n)组别n 头面颈部上肢胸腹部腰背部骶尾臀部会阴部下肢Z P 治疗组30 2 5 4 5 3 1 10对照组30 1 6 5 3 6 0 9合计60 3 11 9 8 9 1 19 -0.098 0.922 由表9可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6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及病理分型情况表10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及病理分型(n)组别n证候分型病理分型正虚血瘀Ⅰ型Ⅱ型χ2P 治疗组30 30 17 13对照组30 30 18 12合计60 60 35 25 0.069 0.793由表10可见,两组患者证候分型均为正虚血瘀型;经χ2分析,两组患者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