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如何升华学生情感的尝试
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着一定的分量,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和智慧。
诗歌教学实计上就是情感的教育。
学生在体会诗歌情感的时候,唤起的是本质内在的感染力,同时也是对生活亲身体验的触发。
我们教师应该持续的坚持诗歌情感教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真正的学以致用。
但就目前诗歌教学来说现状却不甚理想,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诗歌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画面,而忽视了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使诗歌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
同时也使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升华学生情感教育,我试着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
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充满信心。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材料,用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内容程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授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欲望。
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配诵音乐、录音范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图片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
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通过描绘的景物激发他们,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诗境。
(二)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诗歌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
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根据实际的经验再来“”消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
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
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
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提炼、吸收、积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的品味。
这是诵读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尝
试用最恰当的诵读方式去表达情感。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情境当中去。
如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组织学生置身于杜甫的那个特殊情境中,因为这首诗是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在诵读时展开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诵读,不仅增强了语感,而且真正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也就不断渐渐得到了升华。
(三)从现实生活入手,结合生活现象和生活感悟,升华学生情感。
“诗言志”,“歌缘情”。
诗歌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片段,描绘出的是一幅令人感动的艺术画面,烘托出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情调。
在这些情境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并包含诗人的情感,画面和形象,情调和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实际性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情感认知。
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材料,是学生唤起记忆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启发诱导式的,使学生情感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根据古诗意境,发挥学生想象力,升华学生情感。
每首古诗都有一种意境所在。
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活灵
活现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诗意理解就会更为深刻,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地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从而升华他们的情感。
(五)根据诗象,通过比较品位升华学生情感
对于诗歌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诗歌情感的表达却是大同小异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诗歌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都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临安)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
都对统治者们的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表达了不满与批判,寄予了对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希望祖国能繁荣强大,尽早统一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朝的执政者的的失望与悲愤。
《题临安邸》表现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两首诗正好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现象。
因此,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诗歌教学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使诗歌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