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技术与临床输血知识读本(输血知识读本)(献血与输血)第一章无偿献血第一节我国无偿献血发展概况第二节无偿献血招募的基本原则一、自愿的原则二、无偿的原则三、安全的原则第三节无偿献血招募的健康条件一、《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概述二、永久不宜献血的条件三、延期献血的条件四、献血前体检和化验的条件第二章血液采集第一节血液采集前准备一、采血场所准备二、相关人员要求三、采血器材准备第二节血液采集一、献血者核对二、静脉穿刺部位准备三、采血过程四、单采血液成分五、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第三节血液采集后护理一、血液采集后现场护理二、血液采集后健康指导三、献血后的生理恢复第四节献血不良反应一、献血不良反应诱发因素二、献血不良反应分类三、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第三章血液成分的保存、运输及领发第一节血液保存发展史及趋势第二节全血的保存一、血液保存液二、全血在(4±2℃)的保存三、血液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四、“全血不全”的原因第三节红细胞的保存一、红细胞的液态保存二、红细胞的冷冻保存第四节血小板的保存一、血小板的常温保存二、血小板的质量标准及检测第五节血浆的保存一、血浆的液态保存二、血浆的冰冻保存三、冰冻血浆的融化方法第六节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一、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方法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三、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融化方法第七节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库存管理、领发和报废一、血液外观检查二、血液入库三、血液库存管理、隔离和放行四、库存血的质量检查五、血站的血液领发六、医院血库的血液领发七、血液的报废八、血液质量投诉与处理第八节血液的储存和运输管理一、血液储存和运输设备二、冷链三、血液的运输管理第四章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第一节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生理功能第二节全血输注一、适应症和禁忌症二、剂量和方法三、疗效判断四、注意事项第三节红细胞输注一、红细胞制品的种类二、适应症三、各种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四、剂量和方法五、疗效判断六、注意事项第四节血小板输注一、适应证和相对禁忌症二、剂量和方法三、疗效判断四、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五、特殊血小板制品的临床应用第五节血浆的输注一、血浆制品的种类二、适应证和相对禁忌症三、剂量和方法四、不合理应用五、注意事项第六节冷沉淀输注一、适应症二、剂量和方法三、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四、注意事项第五章临床输血的基本程序第一节输血前的准备一、输血前的评估二、用血征询三、用血申请第二节输血前检测一、患者识别与血标本采集二、血标本的保存三、血型鉴定四、抗体筛选和鉴定五、交叉配血试验第三节紧急情况下的非同型血输注策略一、ABO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二、Rh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第四节血液的发放和领取一、血液的发放和领取二、发出后血液的退回三、输血前血液的储存四、血液成分输注前的检查和核对第五节输血过程监护一、血液的输注二、输血患者的护理三、输血疗效评估第六章内科输血第一节急性贫血的输血一、急性贫血的原因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三、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和抢救措施第二节慢性贫血的输血一、慢性贫血的原因二、慢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三、慢性贫血的输血指证四、慢性贫血的输血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节红细胞疾病的输血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五、造血原材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第四节恶性血液病的输血一、白血病第五节出血性疾病的输血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三、血友病第六节非血液系统肿瘤的输血一、输血对恶性肿瘤的影响二、恶性肿瘤患者的成分输血第七章外科输血第一节围手术期患者的输血一、术前贫血的诊断和治疗二、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查和治疗三、术前对术中失血量的估计四、术中失血量的评估五、失血耐受性的评估六、减少术中失血的措施七、容量治疗和输血第二节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一、容量替代疗法的应用二、输血需求的判断第三节创伤患者的输血一、初期评估二、控制出血三、静脉通路四、体液复苏五、输血治疗六、手术治疗第四节大量输血一、大量输血的定义二、大量输血时血液成分的选择三、大量输血的并发症第五节烧伤患者的输血一、烧伤后的贫血二、烧伤后的失血三、成分输血四、减少烧伤患者输血的策略第八章产科输血第一节妊娠期孕妇生理变化特点与输血一、妊娠期输血相关的生理变化特点二、输血与妊娠间的免疫学影响第二节产科输血治疗原则和方法一、成分输血治疗的原则和要点二、自体输血原则和方法第三节妊娠合并症的输血一、妊娠合并贫血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第四节产科并发症的输血一、产科出血二、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九章儿科输血第一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的生理学特征概述一、造血特点二、血液生理学特性第二节新生儿疾病的输血一、新生儿溶血病二、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三、早产儿贫血四、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六、新生换血疗法第三节儿科疾病的输血一、缺铁性贫血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四、血友病第十章自体输血第一节概述一、自体输血发展简史二、自体输血的分类三、自体输血的优缺点四、自体输血的原则五、自体输血的分工与责任第二节储存式自体输血一、适应症与禁忌症及病例选择标准二、采血前的准备三、采血方案和采血量四、采集方法五、储存方法六、取血与回输七、注意事项八、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第三节稀释式自体输血一、血液稀释的生理变化二、稀释式自体输血的理论依据三、稀释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四、适应症和禁忌症五、稀释式自体输血实施前准备六、血液稀释和采血处理七、血液保存及回输八、注意事项九、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第四节回收式自体输血一、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分类二、回收血的血液学特性三、适应证和禁忌症四、自体血液回收方法五、自体血液的回输六、不良反应、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七、注意事项八、临床应用第五节自体血液成分输血一、自体血小板输血二、自体纤维蛋白胶第十一章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第一节输血不良反应一、输血不良反应概述二、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三、输血相关性疾病第二节输血传播疾病一、艾滋病二、病毒性肝炎三、梅毒四、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五、疟疾六、巨细胞病毒感染七、弓形虫病附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山东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2014年修订)第一章无偿献血第一节我国无偿献血发展概况一、我国献血工作的发展历程多年来,我国曾经先后存在三种献血形式,即个体供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
(一)个体供血是指公民向采供血机构提供自身血液而获取一定报酬的行为。
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医疗临床用血主要靠个体供血支撑。
由于个体供血者受经济利益驱使,供血人员大量频繁抽血,血液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卖血队伍,到处流窜,互争地盘,各霸一方,从中盘剥渔利,严重干扰了献血管理工作,加上有的采供血机构检测手段落后,一些传染性疾病无法查出,由血液传播的疾病时有发生。
其实质是有偿献血。
(二)义务献血是指通过政府献血领导小组或献血委员会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分配献血指标,下达献血任务,献血后给予献血者一定营养补助费的献血制度。
我国1978年11月24日,国务院国发(242)号文件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展了公民义务献血活动。
义务献血制度在当时的特定年代,是保证医疗、急救用血的一项根本办法,是输血工作的重要改革,该规定明确了参加义务献血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献血者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对献血者除精神鼓励外,还按规定发给营养补助费,由各单位按计划、按部门组织参加献血。
从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以来,我国的输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有十多个省、市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义务献血制度,全国公民义务献血的比例,由1988年的21.5%上升到1992年的45.4%,个体供血由78.5%下降到54.6%。
据统计,上海、北京公民义务献血已分别达到医疗临床用血的70%和55%,义务献血对保障医疗临床用血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义务献血到后期已演变成了日益扭曲的计划献血,摊派指标、高补贴和长休假使得计划献血走入了死胡同。
(三)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无报酬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
1998年颁布的献血法对无偿献血进行了如上的解释。
无偿献血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议和提倡的。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过去的有偿献血逐步向无偿献血过渡,最终实现了公民无偿献血。
如德国、日本、瑞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全部或基本上实现了公民无偿献血。
1984年,我国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倡导无偿献血,深圳市、海南省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
经过大力宣传,1996年深圳市无偿献血已达到医疗临床用血的42%。
无偿献血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制度。
无偿献血是一个必然趋势,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
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群众对献血工作已有一定的认识,而且,通过立法可以进一步规范献血活动,保障献血者的合法权益,使无偿献血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所有这些因素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于1997年12月29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我国无偿献血的发展现状199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献血法》确立了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标志着我国的无偿献血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自愿无偿献血事业,促进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对1999年发布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9年12月28日以卫医政发[2009] 128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2009年修订)》的通知”。
该办法第二十条进一步明确“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在无报酬的情况下,自愿捐献自身血液的行为。
固定无偿献血者是指至少献过3次血,且近12个月内献血至少1次,并承诺未来一年之内再次献血。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1版测评操作手册(适用于地级城市)Ⅲ-53公益活动类的指标中也增加了与献血有关的规定,参评城市的“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或千人口献血人次>10”。
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赏,在其两年的年度报告中也可看出这一显著的进步。
1998~1999年,我国无偿献血率在0%—25%范围内,而2004年,我国则跃升至90%—99.9%。
在2008年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中,虽然分档标准略有调整,但我国仍稳定在9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