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课件
流行病学
发生于1 月龄小猪,大猪带菌, 发生于1-4月龄小猪,大猪带菌,呈隐 性感染。 性感染。 传染源:发病、带菌猪或带菌的人 传染源:发病、 间歇排菌)。 (间歇排菌)。 传染媒介:污染饲料,饮水, 传染媒介:污染饲料,饮水,特别是 动物蛋白质。 动物蛋白质。 传染途径:消化道。 传染途径:消化道。
鸡白痢
(Diarrhoea pullorum)
鸡白痢
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的一种 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的一种 白痢沙门氏菌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3周 龄雏鸡, 排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 为特征。 龄雏鸡,以排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成年鸡呈慢 性或隐性感染,或呈带菌状态。 性或隐性感染,或呈带菌状态。在 一定应激因素的影响下,50-80日龄 一定应激因素的影响下,50-80日龄 的中雏也常发病。 的中雏也常发病。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幼畜最 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 易感,特别是1 月龄的仔猪, 易感,特别是1~4月龄的仔猪,1 月龄前后的犊牛,断乳前后的羊, 月龄前后的犊牛,断乳前后的羊, 月龄内的幼驹。 6月龄内的幼驹。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主要消化道、呼吸道、 主要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 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 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 内源性感染(带菌现象普遍) 内源性感染(带菌现象普遍)
第三章 多种动物共患病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
又名副伤寒, 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 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 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 败血症和肠炎, 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 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沙门氏菌病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 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多血 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 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 毒和败血症等, 毒和败血症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 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物( 体。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包括作为 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因素, 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因素,该类细菌耐 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视。 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视。
流行病学
最易感的鸡,其次是火鸡,其他禽类。 最易感的鸡,其次是火鸡,其他禽类。一般不 发生自然感染。小鸡最易感,成鸡易感性差。 发生自然感染。小鸡最易感,成鸡易感性差。肉 用鸡、肉卵兼用型鸡易感性高于单纯产卵鸡。 用鸡、肉卵兼用型鸡易感性高于单纯产卵鸡。 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染。 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染。 主要通过消化道,其次呼吸道。主要由鸡粪, 主要通过消化道,其次呼吸道。主要由鸡粪, 飞绒传播。另外,亦可通过交配从生殖道感染。 飞绒传播。另外,亦可通过交配从生殖道感染。
流行特点
一部分发病,一部分隐性或慢性经过, 一部分发病,一部分隐性或慢性经过, 起初猪群的带菌率为百分之几, 起初猪群的带菌率为百分之几,一旦气 候变化,营养不全,特别缺乏维生素、 候变化,营养不全,特别缺乏维生素、 Ca、 比例失调,环境脏,拥挤为诱因; Ca、P比例失调,环境脏,拥挤为诱因; 以上因素与长途运输等,使者易发病。 以上因素与长途运输等,使者易发病。 往往继发于猪瘟等其他传染病, 往往继发于猪瘟等其他传染病,副伤寒 容易掩盖猪瘟。 容易掩盖猪瘟。
病猪生长受阻,往往成为僵猪 病猪腹泻,失水,消瘦
慢性副伤寒时耳朵瘀血、耳尖干性坏疽
病 变
1.
回盲结肠粘膜坏死。 回盲结肠粘膜坏死。盲、结肠肠壁增厚。与猪 结肠肠壁增厚。 瘟扣状溃疡不同,由散在坏死连成大块坏死, 瘟扣状溃疡不同,由散在坏死连成大块坏死, 坏死处往往形在溃疡,灰白色, 坏死处往往形在溃疡,灰白色,溃疡表面覆盖 坏死组织,饲料污垢物。 坏死组织,饲料污垢物。 脾肿胀,坚厚, 脾肿胀,坚厚,脾、肝有黄灰色坏死灶;胆囊 肝有黄灰色坏死灶; 粘膜坏死。 粘膜坏死。
临诊症状
急性(败血) 急性(败血)型: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败血) 急性(败血)型:
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全身 衰竭 下痢,排出污黄、 下痢,排出污黄、恶臭稀粪 鼻端、胸前、腹下皮肤、 鼻端、胸前、腹下皮肤、两耳及四肢末 梢出 现蓝紫色斑 24小时内死亡或病程2-4日,发病率不高, 24小时内死亡或病程2 发病率不高, 小时内死亡或病程 病死率很高
3.有鞭毛沙门氏菌 副伤寒 3.有鞭毛沙门氏菌—副伤寒 有鞭毛沙门氏菌 鼠伤寒、鸭沙门氏菌、 鼠伤寒、鸭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等 对鸡及其他禽危害虽不如上二者大, 对鸡及其他禽危害虽不如上二者大,但它 们广泛侵害各种动物、人类, 们广泛侵害各种动物、人类,引起疾病 沙门氏菌病),公共卫生上重要。 ),公共卫生上重要 (沙门氏菌病),公共卫生上重要。 人感染沙门氏菌病的病原, 人感染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主要来自副 伤寒禽、 蛋及产品,有人报道, 伤寒禽、肉、蛋及产品,有人报道,除人 从动物中分离的沙门氏菌, 外,从动物中分离的沙门氏菌,家禽占 50.1%。 50.1%。
急性副伤寒时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 急性副伤寒时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呈弥漫的紫红色
病变
败血症变化。 败血症变化。 变化
腹部、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点或斑块, 耳、腹部、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点或斑块,肝、 脾、肾有充血、出血现象,淋巴结有出血,有特征 肾有充血、出血现象,淋巴结有出血, 的: 脾肿大、色暗、坚度如橡皮,脾髓不软化, (1)脾肿大、色暗、坚度如橡皮,脾髓不软化,脾 间质增生。 间质增生。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出现浆液性、 (2)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出现浆液性、出血性 炎症。 炎症。 (3)全身粘膜和浆膜均有脏肿大、如橡皮样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慢性型
较常见, 较常见,典型症状为持续下痢 一般症状:体温升高, 一般症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 结膜炎: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溃疡, 结膜炎: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溃疡,眼球 腐蚀 粪便:初便秘,后持续下痢,拉淡黄色稀粪, 粪便:初便秘,后持续下痢,拉淡黄色稀粪,混有 血液或坏死纤维素絮片, 血液或坏死纤维素絮片, 病程: 周或更长, 病程:2-3周或更长,极度消瘦而死 典型僵猪,严重脱水,被毛粗乱,贫血。 典型僵猪,严重脱水,被毛粗乱,贫血。
流行病学
患病者和带菌者是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病原随粪便、 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 病原随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 胎衣和羊水排出, 污染水源和饲料等, 胎衣和羊水排出 , 污染水源和饲料等 , 经 消化道感染健畜。 消化道感染健畜。 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 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 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 鼠类可传播本病。 鼠类可传播本病。 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 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 特别是污染的食物。 特别是污染的食物。
病原学
1.形态:革兰氏阴性、无荚膜, 1.形态:革兰氏阴性、无荚膜,有周鞭 形态 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无), ),不 毛(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无),不 形成芽胞的短杆菌。 形成芽胞的短杆菌。 短杆菌 2.血清型:2500多个血清型, 2.血清型:2500多个血清型,常见危害 血清型 多个血清型 人畜的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只有20多种, 20多种 人畜的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只有20多种, 加上宿主适应血清型, 30余种 余种。 加上宿主适应血清型,约30余种。主要 有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 有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 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2.
3.扁桃体坏死,肠系膜淋巴结素状肿胀有出血。 3.扁桃体坏死,肠系膜淋巴结素状肿胀有出血。 扁桃体坏死
猪副伤寒 盲、结肠粘膜坏死
慢性副伤寒时结肠和回盲瓣粘膜上弥漫散在麦麸状 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灶
仔猪副伤寒 肝散在小点 坏死
猪副伤寒 胆囊粘膜坏死
扁桃体坏死
诊断
慢性型根据病状、 慢性型根据病状、剖检变化及流 行病学资料可做出初步诊断, 行病学资料可做出初步诊断,急 性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性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猪沙门氏菌病 副伤寒) (副伤寒)
过去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过去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猪气喘病合称为五大传染病。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是致病性沙门氏菌引 猪沙门氏菌病是致病性沙门氏菌引 致病性沙门氏菌 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亦称为仔猪 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亦称为仔猪 副伤寒,其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败血症变化, 副伤寒,其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的坏死性炎症 坏死性炎症, 慢性病例为大肠的坏死性炎症,有 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多发 幼龄仔猪( 月龄小猪) 于幼龄仔猪(1-4月龄小猪),成年猪 少见。 少见。
病原学
3.致病力:与大肠杆菌相似, 3.致病力:与大肠杆菌相似,对干 致病力 阳光、腐败抵抗力强。 燥、阳光、腐败抵抗力强。肠炎沙 门氏菌在10 19%氯化钠中生存75天 10氯化钠中生存75 门氏菌在10-19%氯化钠中生存75天。 耐热毒素. 75℃1小时仍有毒力 小时仍有毒力, 耐热毒素. 75℃1小时仍有毒力, 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2.鸡伤寒沙门氏菌 鸡伤寒 2.鸡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 鸡伤寒沙门氏菌 雏鸡产蛋前青年鸡,都可感染, 雏鸡产蛋前青年鸡,都可感染, 发生败血症,成鸡急性较少, 发生败血症,成鸡急性较少, 主要慢、隐性感染。 主要慢、隐性感染。 以上两种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 以上两种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O 抗原完全一致, 抗原完全一致,只有生化反应有区 它们无鞭毛。 别。它们无鞭毛。
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