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摘要:人类的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情境为基础的,情境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客观
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情境教学是否合理对语文教学的有
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和作用做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创新;想象如果将15克食盐放在你面前,
你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如果将15克食盐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便会觉得在享用
佳肴。
盐需要溶解才能吸收,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就像是食盐,需要融入到情
境之中才能有效吸收,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一、情景教学的方法(一)利
用多媒体塑造意境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
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
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
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
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
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
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情感中
可以表达男女欢爱,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
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
的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二)进入角色,
身临其境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学
生进入角色,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首先可以让学
生们分组讨论、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然后通过分
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
再次,请同学们自由结组,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大臣,小孩以及骗子等角色,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
这种方式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
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
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
科学性,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
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纳
知识,探究知识,使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三)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创
设情境是为了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崇高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探究热情,开
拓学生们思维的空间,对内在美感的培养,并非仅仅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
很多教学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时,往往重表面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脱
离了实际,没有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纲。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
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使得情境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撑点而并非是靠情境决
定如何教学。
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
偏离太多,自然没有办法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而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编造一下。
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学生没有从语文学到更多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一味地追求
情境,要以感性为基础,理性为向导。
二、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一)打开
心灵之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情
境中创设的“意象”,将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积极地进行想象
对比,在特定的情境下,“意象”的感知程度强烈而且深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
得活跃流畅,记忆清晰牢固,为获得知识奠定基础。
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变成了
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载体,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从知识感知到实际应用
的转换。
诗歌欣赏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象”:山是沉稳的,大漠是荒凉的,黄昏
是宁静的,水是灵动的,这些“意象”的产生,将使学生打开净化心灵之窗,开启
活跃思维之门。
(二)激发参与之趣兴趣往往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在一定
情境中产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
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
关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人入境。
教师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们
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
充满智慧,美感,诗
意的情境,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全身心投入,只有体验,感悟与探索充分利用,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的意远,理深。
学生们有了
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三)培养创造之力二十一世纪需要
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核心。
语文情境的创设
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动口、动手、动脑的平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
断增强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教学如果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精神的需要,
便会发生更为有效的作用。
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活学活用,否则便等于“无学”,教
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应该是“授之以渔”。
教师通过创造和谐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和自己的审美经验相互融合,领略“韵外之致,味外之道”。
参考文献: 1 屈丽娟.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J].魅力中国,2009(11). 2 曾丽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四招”[J].新课程2008(01). 3 刘琛.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和方法[J].现代语文,2009(06). 4 朱伟平.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J].综合天
地,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