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说课稿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说课稿

2.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温故知新,理解词语。
图文结合,直观感受洪水的可怕,明白治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读中感悟。
15


二、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一) 生自读第2段,了解鲧治水的过程。
筑坝挡水: 理解“挡”的意思(查字典)
(二)生自读第3段,了解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的表现。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2)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3)升华情感,深化英雄形象。
(4)抓住要诀,写一手美观字。
(5)分享故事,感受优秀品质。
5、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和发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4.看,这是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建立很多的庙宇:浙江的“大禹陵”、山东的大禹庙等。
1.生默读第4段,指导读出洪水退后的欣喜。
2. 了解“大禹”中“大”的含义,从而明白人们对大禹的感激和敬仰。
1.前后呼应,对比中升华情感。
2.朗读中感悟,读出对大禹治水的功绩的赞美!
5


四、抓住要诀,写一手美观字。
生字:被、认
1.认识新偏旁“衣字旁”。
2.提醒合体字的间架结构和占位。
3.范写。
4.生写,点评。
生观察,书写。
认识“衣字旁”,归类识字。提醒合体字的书写要诀:间架和占位。
1


五、分享故事,感受优秀品质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里,还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和事迹,不妨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你在《中华神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一篇讲给同学和爸爸妈妈听吧!
课后故事分享
分享提高阅读兴趣,感受更多的优良品质。
七、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鲧筑坝挡水 治水失败
疏导方法 有智慧

三过家门而不入 无私奉献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大禹的治水智慧,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大禹治水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体会大禹的治水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学模式
语文阅读精读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2、学情分析
刚过去的台风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洪水的灾难性,从而理解治水的紧迫性和意义性。但是在灾害形成原因及治理难度上,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从而对学生理解大禹的事迹和人物形象有一定困难。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年级统一购买的《中国神话故事》,提前了解大禹的故事;教学中可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帮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
三教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泛滥、伤害、牲畜”等14个词语;会写“被”“认”两个字,提醒合体字的间架结构和占位,认识“衣字旁”。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3.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画面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并能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过程方法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二) 出示课后习题二的么水?洪水你们遇到过吗?
2.洪水来啦!(视频)
3.你觉得这洪水怎样?在这凶猛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课本中是怎样写洪水的凶猛的?(泛滥、淹没、冲毁)
5.谁愿意来读这一段,读出洪水的凶猛。
6.齐读。
1.齐读词语。
2.默读课文,把故事编出序号。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十三、三、一”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积极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学法:
1.朗读感悟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合作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合作中互相探究。
3.想象拓展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体验文本的情景,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6、教学设计
时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9


一 、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一)我会认。(PPT出示14个词语)
洪水、淹没、灾难……
1.提取数量词:十三年、三次、一次。
2.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想回家吗?
3.创设情境,体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1.同桌合作学习2-3自然段,对比治水过程。
2.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体会“顾大家舍小家”的伟大。
《课标》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圈点画。
发挥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体会英雄形象。
教科书主要内容设定:在内容设定上联系紧密,如本单元,在阅读上提倡“借助提示,复述课文”;而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看图讲故事”;在写话上,本册通过“图示+提示语”的方式,提示写话的最基本要求。可谓环环相扣。
本课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写了大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治水的故事,展示了大禹的治水智慧、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10


三、升华情感,深化英雄形象。
(一)历经千辛万苦,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看(视频)。
1.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2.这样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大禹)
是的,人民非常感激和敬仰这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治水大英雄,所以,人们尊称他“大禹”。所以,我们这篇课文也叫《大禹治水》!
教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大禹治水》说课稿
部门:小学说课教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知识领域
古代神话故事
时间
课题章节名称
第15课 大禹治水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点评
教科书编写思路探析:改编后的教材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思路,如下:一、进一步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本册通过“伟人”“家乡”等单元主题的设定及新课文的加入,加大人文教育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情感熏陶。如本单元,就是以“伟人”为主题,选了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讲的都是伟人的事迹。二、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清晰的目标。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求。如本单元,除了感受伟人的高尚品质这一人文主题,同时,还要求学会“借助提示,复述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