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版

成都七中高2018 届2016—2017 年度下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完卷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

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象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

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扳”,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

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

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

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③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

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

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

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

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谈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

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

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

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

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

“张而不弛,吾不为也!”(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C.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D.“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艾青诗歌创作凌一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

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异国游子生活,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

1937年12月发表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是诗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满怀激愤之情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

由于这首诗所显示的作者对人生和艺术不断探求的精神,以及它达到的宽广的审美境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

1941年5月,艾青发表了诗《火把》,把中华民族的抗日激情用写实的笔法表现了出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生活的时期。

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时《黎明的通知》。

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

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这首诗鼓舞了全国人民为迎接黎明,向着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艾青在1957 年的“反右”运动中蒙受冤屈,被迫沉默21 年。

“文革”结束之后,艾青的代表作品有《光的赞歌》等。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8月,正是我国十年文革浩劫结束不久。

诗人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一样,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诗中,通过描述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热情讴歌了“光”的形象,表达了“永远歌颂光明”,“和光在一起前进”的信念和决心。

艾青一生,追求光明,歌颂光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光明主题”的诗作,《光的赞歌》的完成,使诗人这一主题的创作,终于在诗人晚年的时候,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摘自《艾青诗歌创作三个阶段论略》,有改动)相关链接我忽然记起他的来信曾提及红军长征过扎西的事,便问:“您老参加过长征吗?”他笑呵呵地答道:“我那时正在苏州反省院坐牢哩。

”谈起诗歌,艾青强调指出,写诗要贴近现实,注重表现时代和生活,要有真情实感,要让人看得懂。

照搬西方,把别人已经扬弃的垃圾当宝贝,不足为训。

新时期已经开始,许多新人新事物值得赞颂值得抒写。

只要认真观察构思,按艺术规律办事,反复实践,总会找到诗的。

他勉励我随时留心生活,多读好书,写出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作品,努力成长为一个人民诗人。

(摘自麦芒《缅怀艾青》)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艾青出生后因为当地主的父母迷信而遭到厌烦,被送到别人家里,这让他在情感上对当地主的父母感到冷淡和厌恶。

B艾青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专攻绘画,同时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

所以形成了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C艾青的诗歌创作蕴含了其人生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都饱含对民族危亡的深沉忧虑。

D艾青《光的赞歌》使“光明主题”的创作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表达了对新时代新生活以及光明的热爱和歌颂。

E文章以时间为序,结合艾青的人生经历,选取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介绍评论了艾青一生各阶段的诗歌创作。

5.请简要概括艾青各个创作阶段的情感基调。

(3分)答:▲6.我们可以向艾青学习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

(14分)地锦聂鑫森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

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

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

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

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

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

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

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美得可人。

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

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

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

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

”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

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

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

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

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

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

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

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