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梵蒂冈城国及圣统制基本情况

梵蒂冈城国及圣统制基本情况

梵蒂冈相关情况介绍一、情况简介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台称“教廷”。

面积0.44平方公里,位于罗马城内,常住人口约800人,意大利人为主。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信奉天主教,其等级制度为天主教圣统制。

梵蒂冈是政教合一国家。

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

现任国家元首:教皇方济各(Francesco),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阿根廷人,意大利后裔,2013年3月13日当选为第266任教皇。

二、梵蒂冈政府简介梵蒂冈政府(台称“教廷”、“罗马教廷”)中央机构设有国务院(Secretariat of State)、圣部(Prefecture)、理事会(Council)等。

(一)国务院国务院是教皇直接领导的工作机构,协助教皇行使职权,主管内政和外交事务,由枢机主教衔的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领导。

国务卿由教皇任命,管理梵蒂冈行政并掌管教皇枢密事物。

现任国务卿为彼得罗·帕罗林(Pietro Parolin,意大利人),外长为保罗·理查德·加拉格尔(Paul Richard Gallagher,英国人)。

国务院分一般事务组和外交事务组,一般事务组由副国务卿主持,外交事务组由国务卿、助理国务卿主持。

(二)圣部圣部负责处理天主教的各种日常事务,各部由部长(Prefect)负责,下设秘书长(Secretary)和副秘书长(Under-Secretary)。

现有信理部、万民福音部、东方教会部、礼仪与圣事部、圣职部、修会部、主教部、册封圣人部、天主教教育部等9个圣部。

1.信理部:维护教义的完整性。

2.万民福音部(宣道部与传信部):指挥并协调全球福传工作及传教士的合作。

东方教会部权限除外。

3.东方教会部:管理东方天主教会人事。

4.礼仪及圣事部:督导及推行教会礼仪及圣事事宜。

5.圣职部:负责有关教区司铎及执事本身及牧职事务。

但教区主教及主教团权利不变。

6.修会部(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部):推行及督导拉丁教会内的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的三愿生活。

7.主教部:处理拉丁教会教区建立及主教任命事宜。

传信部权限除外。

8.册封圣人部:负责圣人列品案件。

9.天主教教育部(修院及学院部):关怀修院教育,并促进和管理天主教学院。

(三)理事会宗座理事会根据教皇的要求设立,负责处理一些专门事务,包括平信徒理事会、正义和平理事会、家庭理事会、跨宗教对话理事会、新福音推广理事会等12个理事会。

各理事会由主席(President)负责,一般由德高望重的枢机主教担任,任期5年,下设秘书长(Secretary)和副秘书长(Under-Secretary)。

外交事务相关此外,梵蒂冈城国强调自身主权独立,因此不允许其他国家以驻意大利大使馆兼辖梵蒂冈业务。

在此一原则下,与梵蒂冈建交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独立的驻梵蒂冈大使馆。

但是,梵蒂冈面积过小,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大使馆,所以各国都是在意大利罗马市内,租住与梵蒂冈较近的大楼,当做驻梵蒂冈大使馆。

比较有趣的是,意大利驻梵蒂冈大使馆,也在意大利罗马市内。

台湾驻梵蒂冈“大使馆”,就在罗马的一栋大楼的三楼,该楼一楼还租住了加拿大驻梵蒂冈大使馆,二楼租住了一家公司。

附图3:台驻梵蒂冈“大使馆”楼前名牌(拓展)马耳他骑士团在现代国际法实践上,马耳他骑士团不属于完整主权国家,中国大陆、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重要国家均未承认其主权地位,未与其建交。

马耳他骑士团没有领土,仅在罗马设立了两栋享有治外法权的大楼——骑士团总部马耳他宫和骑士团外交部。

马耳他骑士团与世界上10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各国没有设立单独的驻马耳他骑士团大使馆,大多由驻梵蒂冈大使馆兼辖相关事务。

台湾驻梵蒂冈“大使馆”,即兼辖与马耳他骑士团相关业务,台湾目前也暂未与马耳他骑士团“建交”。

三、梵蒂冈司法机构梵蒂冈设有三个法院,分别是圣赦法院、最高法院和圣轮法院。

(一)圣赦法院:处理内心界及大赦事务。

(二)最高法院:除负责教会最高法院的工作外,促使在教会内依法处理法务。

(三)圣轮法院:教会的上诉法院,协助下级法院事务。

四、梵蒂冈圣统制天主教会圣职等级,分为主教、司铎、执事三级。

(一)主教级1.教皇(Pope,台译“教宗”)教皇被天主教徒视为耶稣·基督的代表,为所有基督徒的领袖。

教皇头衔来自希腊语词汇“父亲”,其传统拉丁文缩写“PP”(有时用小写字母)被用于正式署名,如“Benedictus PP XVI”(本笃十六世)。

加于其姓名之前的尊号是“His Holiness”(与其当面对话则使用“Your Holiness”)。

因身着白衣,亦称“白衣主教”。

教皇自称“使徒伯多禄的继承人”(圣伯多禄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也是众门徒之首、罗马教会第一任主教),兼任罗马教区主教。

是世界各国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教皇由80岁以下枢机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团选举产生,终身任职,但可以自行辞职。

新任教皇必须获得2/3以上选票方能当选。

教皇通过教皇委员会行使立法、行政权,通过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

教皇之下还设有枢机主教团,作为教皇的咨询机构。

(拓展)新教皇产生后,一般会改名,大部分教皇会选用以前教皇的名字,如本笃十六世等。

现任教皇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改名时使用了全新的名字“方济各”(Francesco),这是公元913年来,第一次出现全新的名字。

另外,约翰·保罗一世(第263任教皇,1978年8月26日至1978年9月29日在位,台译“若望·保禄一世”)则是使用了两名教皇的名字(约翰二十三世、保罗六世)结合而成。

(拓展)纹章:教皇牧徽的元素始终含有两把钥匙和三重冕。

两把钥匙——金色钥匙和银色钥匙分别象征天上(金色)和地上(银色)的权柄。

而三重冕,象征教皇的权力“圣统、司法和训导”(另一说是指在天堂、人间和地狱的权力)。

钥匙是教会的权力象征,而冠冕是教皇权力的象征。

具体到各个教皇,一般是使用其作主教时的纹章图案,加载到教皇牧徽上,结合而成。

附图4:教皇牧徽的基础形制图样附图5:教皇从缺的牧徽形制图样教皇从缺的牧徽由代表教会权利的两把钥匙和一把御伞构成。

附图6:本笃十六世任枢机主教和教皇时的牧徽比较本笃十六世任教皇后,将其任枢机主教的牧徽盾牌图案沿用到了教皇牧徽上,以戴皇冠黑人头像和负重的熊,代表其曾在德国弗赖辛任大主教。

贝壳图案代表天主的无限奥秘。

在教皇牧徽上,可见盾牌下方增加了牧人披肩(也称羊毛披肩)。

根据目前的教会法,只有教皇、拉丁礼耶路撒冷宗主教区宗主教、首都大主教才有资格获授牧人披肩。

此外,本笃十六世首次将教皇牧徽三重冕图案改变为教皇的主教冠,以三条线保留三重冕所代表的“圣统、司法和训导”意涵。

其继任者教皇方济各也随之沿用了这一改变的图案。

2.宗主教(Patriarch)宗主教是一个古老的荣誉称呼,在东正教等译成“牧首”。

历史上获得宗主教头衔的人非常之少,在古代只有罗马,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提阿四个主教才可称之为宗主教,当然后来又增加了“新罗马”——拜占庭主教。

现在被称为宗主教的天主教会主教非常少,拉丁礼中有五个,分别是西方宗主教、耶路撒冷拉丁礼宗主教、威尼斯宗主教、里斯本宗主教、东印度宗主教。

西方宗主教就是教皇,2006年起,教皇不再使用“西方宗主教”这一头衔。

东方礼的宗主教也不会超过10个,由所在地区主教会议选举产生。

加于宗主教姓名之前的尊号是“His Beatitude”(与其当面对话则使用“Your Beatitude”)。

(拓展)纹章:宗主教的牧徽实物几乎很少看到,由于宗主教地位的显赫,大部分都被授予枢机头衔,所以在实际对外使用中,他们大多使用枢机头衔、标出枢机主教牧徽。

只有在其驻跸的场所,由于属于宗主教区,才使用宗主教牧徽而不是枢机牧徽。

宗主教牧徽和枢机牧徽一样,都是五层十五穗帽子。

根据天主教帽饰规则,教皇白,枢机红,主教绿,神父黑。

因此宗主教牧徽的帽子图案,跟其他主教一样是绿色,但宗主教帽子有流苏镶金边。

附图7:宗主教牧徽的基础形制图样3.主教长(Primate,台译“首席主教”)主教长是管理数个教省的大主教,其权力和地位极高。

但是目前只有意大利主教长实际拥有主教长的权力,其他主教长只是荣誉头衔而已。

大部分主教长都会获封枢机主教,因此也比较少见。

附图8:西班牙主教长普拉扎牧徽图样4.首都大主教(Metropolitan,台译“教省总主教”,部分东方礼文献译作“都主教”)首都大主教是一个古老的头衔,是大主教中,其封地城市为大都的大主教。

所有的首都大主教都具有大主教(Archbishop)头衔。

(拓展)纹章:首都大主教牧徽有绿色帽冠、四层十穗流苏、大主教十字架和牧人披肩图案。

但实际上,牧人披肩只能在主教本人在自己的教省和教区仪式中方能佩戴,受邀参加其他教省的仪式,则不能佩戴。

附图9:首都大主教牧徽的基础形制图样大主教头衔,除授予实际在教省任职的大主教外,还可能会授予已不存在教区的高级官员,如梵蒂冈政府部门的秘书长等。

加于其姓名之前的尊号是“The Most Reverend”。

(拓展)纹章:大主教牧徽也有绿色帽冠、四层十穗流苏、大主教十字架图案,但没有牧人披肩。

附图10:大主教牧徽的基础形制图样(拓展)中国的主教,不喜欢使用绿色帽子图案,因此中国的主教牧徽中,帽子的颜色五花八门。

附图11:沈阳教区裴军民大主教牧徽图样6.主教(Bishop)教区主教(Diocesan Bishop):通常为一个教区的主管人。

在教区的正权主教之外,教区还会祝圣一名助理主教和一名辅理主教。

助理主教(Coadjutor Bishop):辅佐主教,并为教区的“储君”,在教区主教去世或辞职时,即刻就任,不需要新的仪式。

辅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辅佐主教,没有自动继任权,通常会任命为副主教。

副主教(Vicar General):根据天主教法典,每名教区主教都需要任命一名副主教(Vicar General)来管理教区事务。

这个副主教,相当于教区的“总理”,而教区的正权主教就相当于教区的“元首”。

值得注意的是,副主教并不一定是主教级的人员担任,也可以是司铎级的人员,大的教区也可能有不止一名副主教。

在大多数英语国家,加于主教姓名之前的尊号是“The Most Reverend”,但在英国等国,该词仅被用于大主教,主教姓名之前改用“The Right Reverend”。

荣休(Emeritus)主教:用于退休的教区主教。

(拓展)纹章:主教牧徽为绿色帽冠、三层六穗流苏、主教十字架图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