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09-12作者简介:贾绍凤,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已发表论文60余篇。
*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IOG-B00-04)。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贾绍凤 张军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然而,在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高度城市化,同时付出了较小的用地代价。
在其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日本还出现了三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
尽管各时期增长原因不尽相同,但却反映出耕地面积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事实表明,日本选择了一条节约有限土地资源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些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耕地变动;经验;城市化;日本中图分类号:F291.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3)01-0031-04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在人均国土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差不多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付出比较小的用地代价。
综观日本耕地保持与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选择适合国土资源条件的城市发展道路和结构,充分发挥大城市集聚效能,可以较大限度地节约耕地,对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持产生积极影响。
这对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将是有益的借鉴。
1 日本耕地变动的基本态势根据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1,2],日本的耕地面积自明治维新后逐渐扩大。
由图1可以看出,日本的耕地面积分别经历了1920年前、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增长时期,分别达到了600万hm 2以上,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6%。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耕地面积统计中包括园地和牧草地,与我国统计口径不同。
它排除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因素,因而可以比较单纯地从非农因素入手进行探讨。
考察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人口变动状况不难发现,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而城市化虽然也有波动,但1920年以前及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均在增长。
19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8.04%,1930~194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5.7%,1950~1960年年均增长6.9%(见图2)。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与耕地面图1 1880~1999年日本耕地面积变动图(单位:103hm 2)图2 1890~1995年日本城市化率变动图(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年 第13卷 第1期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3 No.1 2003积表现为逆向变动,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2耕地面积增长原因与措施2.1第一阶段(1868~1920年)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1880年开始了工业化进程[3]。
其农业发展也通过一系列改革随之兴起,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即为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1)耕地开发。
1868~1896(明治20年代末)是日本耕地面积扩张期。
这一时期耕地面积通过开发出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年均增加2万~3万町步(1町步为15亩即1hm2),期末耕地总面积增加至近500万hm2。
其中包括¹北海道的全面开发;º东北及南九州的开垦;»西日本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及轮作的推广;¼全国各种经济作物及林地的增加[5]。
(2)耕地整顿(第一个高峰)。
1897~1920年(大正后期)是作物转换和集约农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耕地整顿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
1899年日本制定并颁布了5耕地整顿法6,对零散、不规则的耕地进行区划整理。
以此为标志,日本耕地整理面积在此阶段一直呈上升态势,自1900~1936年共整理土地约3万hm2。
在1909~1915年(明治42 -大正4)以5耕地整理及土地改良奖励规则6(明治39年)为契机出现了第一个整理高峰,主要集中在东日本进行[5]。
(3)第一次町村合并。
在城市化进程中,现在的市制、町村制在日本最初推出,是在明治22(1889)年4月1日。
在那以前,市町村是根据5郡区町村编制法6 (明治11年7月22日,太政官布告第17号)划分的。
其形式与现在的市町村有相当大的差异。
据在明治21年与22年以后的统计,由于市町村制的推行出现了大规模的町村合并运动,因而表现出巨大的变化(见附表)[5]。
第一次大规模町村合并的主要原因是:¹在明治8~10年时,先于5郡区町村编制法6的实施,为进行地租修改事业而做的地押调查,使町村合并之风骤兴,其余波更延续到了明治12年前后,此期间约有7000余町村由于合并而消失,与明治7~21年町村的净减少数约8000,这一时期町村合并的规模可以说是占很大比重的。
º合并之风乍收,又在其反弹作用下掀起了町村分离的浪潮。
明治12~15年由于町村分离而增附表1888~1920年日本市、镇(町)村数变迁年合计市镇(町)村明治21(1888)7047237120025843322(1889)13386397151263226(1893)151444313281377331(1898)147785211691355736(1903)135326011211235141(1908)1245366116411223大正2(1913)1234869124611033 9(1920)122448313651079614(1925)12018101153210385昭和25(1950)1050025418898357 30(1955)48774961873250860(1985)32546522001601加的町村,达到850个。
在强行推行的合并之后,由于村内的居民不睦而又导致町村分开的例子,在日本历史上也仅见于这一时期。
»随着通货紧缩政策的推行,分合的动向沉寂了一段时间,但由于银本位制的形成,货币混乱有所收敛的明治19年,再次发生町村合并,为明治22年的町村大合并担当了开路先锋。
¼明治22~26年町村数字的增加,是北海道和四国的香川县执行市制、町村制滞后造成的,并非在此期间发生过大规模町村分离。
而自此以后,町村合并的动力主要源自各地城市化的开展及城市外延的扩大。
1889年新市町村制的实施,使第一次町村合并达到高潮,从合计数字上看,只保留了以前的20%左右,为耕地的有效整理和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
从明治维新到1920年,可以说是日本城市化的准备阶段,经过近30年工业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到1920年,市增加为83座,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8%,农村人口占82%[3]。
2.2第二阶段(1930~1940年)日本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经济得到飞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这一阶段耕地面积的增长主要缘于耕地整顿的继续和町村合并的继续。
(1)耕地整顿(第二个高峰)。
1923~1933年(大正12-昭和8年)耕地整顿出现了第二个高峰。
以府县制定的5用排水改良事业补助要项6(大正11年)为契机,推广水田干田化作业,盐水选种,引进新式农具,大力发展灌溉事业,并由国家给于补助,主要以西日本为中心的各地进行[4]。
获准进行区划整顿的地区,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2)第二次町村合并。
1920年以后町村合并仍在持续进行,主要动力源自各地城市化的开展及城市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延的扩大[5]。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在1920年之前并不显著,据5国势调查6统计,1920年以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更为明显。
1920年以前大城市仅仅吸收新增人口的三成,而此后的15年竟吸收七成以上。
日本的总体城市化率在1886~1920年期间从10%增加到18%,34年仅增加了18个百分点;而1920~1938年期间从18%增加到38%,18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6]。
到1940年,城市增加至168座,人口占总人口的37.7%,20年间增加了一倍,农村人口占62.3%[3]。
因此,第二次町村合并的特点是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通过土地区划整顿进行。
在名古屋市,1913年为32万人,1920年为43万人,1925年猛增到76万人,1930年更膨胀到90万人。
1921年的接壤16町村合并以及1928年的土地博览会,使得区划整顿工作进入了鼎盛时期[5]。
毫无疑问,城市向外拓展的同时进行町村合并,整理农田将对合理布局用地,减少耕地占用有积极意义。
2.3第三阶段(1950~1960年)在二战中,日本出现了耕地抛荒、城市发展停顿甚至倒退现象。
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迅速恢复,进而出现了20年的高增长。
这一期间,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以耕地恢复为主,但伴随工业的迅猛发展,占地需求也在增加,因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迅猛推进过程中能够保持耕地增加,也是有特定意义的。
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都市圈结构与城市化发展。
日本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三大平原地带,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这三大平原逐渐发展成为三大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阪神都市圈。
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大批青年人进入都市圈。
1960年,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已占到58.9%,1970年上升到64.1%,1985年又进一步上升到65.4%。
1960~1985年日本总人口增加了2763万人,而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增加了2407万人,占了87.1%。
都市圈内的人口密度因此直线上升,1985年与1960年相比,东京都市圈内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从711人上升到1134人,名古屋都市圈从248人上升到309人,阪神圈从469人上升到659人。
日本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以大城市为骨干,分别布置三套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土资源条件的限制。
都市圈使周围一定范围内城市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活动紧密关联[7],减少重复建设对土地的占用。
而日本又在不同的都市圈内布局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都市圈之间的产业结构接近,彼此间的交换需求就少,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运输网络对土地的需求。
日本区域经济模式的核心,还在于大城市化。
城市规模越大,单位土地的人口和产出密度越高,从而对土地的利用越集约[8]。
日本的城市人口人均占地只有115m2,只有美国的1/9;全国人均道路占地90m2,是美国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