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收稿日期:2001-12-04作者简介:高强(1966-)男,陕西绥德人,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高 强(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日本、美国城市化都经历了农业、农村为主,初始启动,加速成长,稳定发展等阶段。

两国快速的城市化既与其工业化、技术革命有关,也与其在农工关系、内外力作用、区域发展、工业布局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有关。

通过美国、日本城市化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推动城市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2)03-0041-06 一、日本城市化(一)日本城市化的阶段性日本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农业、农村为主的阶段。

明治维新前,日本还是一农业国,1868年,第一产业人数占日本就业人数的87.9%,第二产业只占4.1%。

2、逐渐转变为城市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向城市区域集中。

1920年,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为18%,1940年为35%,1875-1939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量为3.5万人,处于一种较低的转移水平。

之后,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大量劳动力被安排在农村,1950年城市化率为37%。

3、快速城市化阶段。

从1950年到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1956—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18年中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年平均转移递增率为3.6%。

4、稳定城市化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人口达到饱和状态,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人们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近年来,由于不少城市居民迁入房价低廉、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使农村地区中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混居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二)特点1、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

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三大都市中心分别是东京、大阪、名古屋。

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区,目前1.26亿日本人口中的25%生活在东京的23个行政区及其周围,1998年三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 8%。

集中性还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

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2、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日本自六十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由于城市商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

据统计,1960年日本农户为606万户,1975年减至495万户。

工业化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民到城市就业,1965年日本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7.9%,非农就业比重为75.3%,城市化达68.1%,二、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也与日本工业的特点有关。

日本轻重工业之间关系比较协调,轻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大大低于重工业,吸纳了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而重工业则始终保持高技术密集性,比较劳动生产率高,技术进步快,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

日本工业的另一特点是中小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城市中最早能吸收劳动力的是一些技术要求不很高的小企业。

据统计,日本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城市化大发展期间,中小企业发展很快,1954年,日本共有328.15万个中小企业,从业人数1477.58万人,到1971年,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结合的城市化。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有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因素和来自区外的因素,内力因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工业化、地理位置等,外力因素包括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流入,国际分工状况和国际市场发育程度等。

日本城市化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外部因素对其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

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

1950—1970年日本共引进外资126亿美元,向国外借款67亿美元,另外还有证券投资59亿美元 。

尽管在日本经济发展中,以本国资本为主,外资占的比重较少,但由于外资主要集中在电子、钢铁、公路、铁路、机械、石油、化工和海运业等基础生产部门,这对推动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

而且在战后,日本国内资金严重不足,50年代引进的28.5亿美元的外资对日本经济的起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在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始终走在前列,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国外技术,成为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大动力,据统计,1950—1973年,日本共引进技术21863项,累计金额43.56亿美元,其中50年代平均引进技术233项,60年代平均引进数猛增到1090项,1970—1973年间,平均每年引进2157项,技术引进带动了日本的技术革命。

4、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日本50、60年代人口转移是以向城市转移为主,农村地区向大都市地区的人口转移始终占日本国内人口转移总量的1/3以上。

1958—1960年,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每年为68.6万人,其中有41.1万人流入城市,占59.5%,而流入农村非农产业的仅有27.6万,占40.1%,结果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

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设法提高机械化程度。

1960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的支出为841亿日元,1975年增加到9685亿日元,增长了10倍多,70年代中期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

机械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但片面适应城市化也给农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使农业生产费用大增。

1950年每一农户平均农业经营年投入仅为4.6万日元,1987年达到171.4万日元,比1950年扩大36倍还多。

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土地占用及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粮食产量及自给率大大降低。

日本从1940年农业用地面积开始减少,到90年代损失了52%的农田,粮食产量从最高产量减少了33%,结果粮食主要依靠进口, 1993年日本进口了77%的粮食。

(三)政府在城市化方面的政策措施1、工业布局政策及措施。

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时空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明治时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建立了国家工业企业作“导航工厂”,后虽转为私营,但政府一直提供补助、保护措施和税收优惠。

二次大战后,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重要的投资基金,特别重要的是50年代和60年代,为保证经济部门优先增长,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多方面,中央、地方两级政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政府发展经济的精力始终放在出口行业上,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

2、用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在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过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大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及《离岛振兴法》。

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及向农村地区引进工商产业的法律主要包括《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及《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

在政策引导下,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单一农户居住的区域,而成为专业户、兼业农户、非农户混居的社区。

农业不再是农村的支配产业,1980年日本农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大大超过从事农业的比率(24%)。

尤其是地方小都市得到了较快发展,人口在1-10万左右。

3、加大对农村投入,促进城乡一体化。

日本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投资,农村城镇化水平高是政府大量投资的结果。

日本对农村投资的方式及渠道较多,中央政府主要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拨款及贷款,地方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可发行地方债券,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日本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很大,1998年为10840亿日元, 1999年增至10910亿日元。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而农村发展也为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扩散开辟了道路。

二、美国城市化(一)美国城市化进程美国城市化同技术革命关系密切,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对城市化发展及布局影响很大,根据交通发展与城市化演变情况可把美国城市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初始阶段(1880年前,步行马车时代)。

1790-1830年马力、畜力、风力、帆船是最重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此时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比例很低,1800年只有6.1%。

19世纪初城市人口流量较小,信息和人的运动速度一样,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

19世纪中期,美国广泛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尤其是蒸汽机的革命,使交通运输技术发生了新飞跃,对美国西部开发和中小制造业、采矿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城镇人口由1830年的8.8%上升到1870年的25.7%。

1790年只有5个城市人口超过1万人,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

2、加速阶段(1880—1920年,有轨电车时代)。

1880年以后,新技术使垂直和水平运输更容易,第一台电梯在纽约办公大楼安装,电梯使得所有楼层房租相等,大大提高了市区中央土地的价值,从那时起大量高层楼房拔地而起,给城镇增加了新的景观。

与此同时,城镇向外扩张,出现了中央商务区、工薪阶层区、贫民区以及繁荣的郊区圈。

有轨电车和高架铁路使城镇的半径扩展到10英里以上。

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交通发展大大刺激了工业革命, 1860—1914年工业部门雇佣工业人数由130万增至700万人,如果加上经理、业主,职员,工业从业人数达到820万人。

这一阶段也是美国城市化发展的迅猛时期,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

3、郊区化雏形阶段(1920-1950年,旅游汽车时代)。

二次世界大战后,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建立起来,它几乎把所有的部分连接起来,汽车和石油业的大发展使汽车取代了火车在运输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工商业仍然向城市中心集中,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

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