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

《春》作业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春》
适合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目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写作目标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主题及要求
本单元学习的是关于写景的诗文。

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要“注意体会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春》学习目标
1. 认真阅读全文,能简要复述全文主要内容,能够明确说出写景的层次顺序。

2. 朗读片段,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能够从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等方面细致评价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借鉴写作手法,能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二、作业设计
1.推荐朗读《春天》,试和朱自清的《春》比较一下在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并积累你喜欢的句段,摘抄背诵。

春天
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

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

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

春在河畔,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金和银。

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

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热爱春天,播种春天、灌溉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2.请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片段描写。

要突出季节特点,并结合表达需要,尝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增加语言色彩。

三、评价标准
1.作业一的评价标准:
学生能够尝试结合文本,说出一点共同点或不同点,言之有理即可。

能够积累部分句段并背诵下来。

2.作业二的评价标准:
能较好地突出景物的季节特点,能够运用上某种修辞,突出景物特点,使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形象。

四、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1.作业形式:书面作业形式,作业一写在语文招录本上;作业二写在小作文练习本上。

2.评价反馈形式: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然后进行小组为单位的展示评价。

评价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

3.合理性分析:以上两项作业是学生上完第一课时后布置,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但反馈评价放在课内,一是促使作业效果的有效达成,二是采用小组内交流形式,促进同学间互相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五、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估计:
1.积累背诵:该项作业意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难度不大。

估计学生完成情况会较好,对于背诵要求,只要学生能初步地背诵出部分文段即可,对于成都好的同学,要求背诵多多益善。

如课内《春》要求是“背诵全文”。

2.阅读比较:该项作业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难一些。

因为在比较阅读上还欠缺经验,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上、写景的方法上、情感表达方式上等方面说出一点即可。

在课堂反馈老师学需要结合学生展示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总结,帮助学生树立比较阅读的意识,学会比较阅读。

3.写作片断练习:“能较好地突出景物的季节特点,能够运用上某种修辞,突出景物特点,使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形象”这一评价标准属于达标性评价标准,高层次标准是“抓住景物在季节中的典型特点进行描绘,除运用修辞外,还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有意识运用了对比、侧面描写等其他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语言色彩”。

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应该能达成第一层次的达标标准,少数学生可能达成高层次标准。

六、补救或改进措施
推荐阅读关于写四季之景的文章,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同时为本单元其他写景的诗文学习做准备,尝试和课内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如罗兰的《写给秋天》《秋颂》,郁达夫的《孤独的秋》,老舍的《春风》《济南的秋天》,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等文章。

《春》作业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目的
1.把握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依据学生学情: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写景的文章,能够准确说出句子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并能初步体会出其表达效果。

在写作表达上,也能够有意识单独运用某种修辞,但在“服务于表达需要,有意识综合运用”上还有欠缺。

七年级上期安排这样的写景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3.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学:对语文概念性知识(修辞)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运用和分析、评价。

二、设计思路
在作业设计上,兼顾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阅读积累。

通过课内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通过课外阅读拓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2.注重读写相结合。

语文学习重在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结合学习重点,让学生运用本文景物描写相关手法进行写景片断练习,正是为了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而突出“季节特点”的作业要求,是为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自然、细心观察生活的意识。

3.注重多元评价。

在作业评价反馈环节,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在展示环节的点拨,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