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镇级教研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

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一、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

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

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总结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

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

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评课稿——对“图形与变换”一课教学的评议听了杨邓国老师“图形与变换”一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老师们交流一下,仅供参考。

一、优点: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第二,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环节齐全。

第三,注意启发引导。

二、问题:第一,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理念较差,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活动少;第二,学生训练单纯,练习内容少,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优中差同样练习。

第三,教师精神面貌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几点建议:1、多研究研究教材,尽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渗透新课改思想,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该让学生说的要让学生多说,该让学生讨论的要放开让学生讨论。

像课堂上讲的平移、旋转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认识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或用实物演示一下,以加深印象。

2、数学课堂练习要尽量多样化,多设计一些适合优中差不同程度学生的练习题,对优秀学生要适当增加难度适宜的练习题,不能搞一刀切。

3、教师上课要尽量精神饱满,生动形象,语言幽默,注意时时刻刻都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篇三:扇形统计图评课稿`扇形统计图评课稿《扇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本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的深化。

本节内容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老师主要分五个片段进行教学:片段一: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片段二:引入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出示调查数据。

六(2)班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运动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子其他人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数据。

如果把表内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生成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图上找找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计算需要的百分数。

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得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

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这就是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先从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再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能否直接看出某个项目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感觉不能直接看出,但能通过计算得出。

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看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

老师这样的设计,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的顺序教学,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出扇形统计图,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片段三:认识扇形统计图根据这里的数据,我们能马上生成扇形统计图。

这就是扇形统计图,从图上,你能找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你是怎么找的。

先看图例,找到代表乒乓的颜色,再到统计图上找到相应的扇形。

用这样的方法,你们还能找到别的信息吗?生说一说那么,从这张图上你知道喜欢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吗?你怎么看的?比较百分数或扇形面积的大小,就能看出哪种运动项目喜欢的人数最多了。

说说这些扇形表示什么了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也能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数。

这么多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又表示什么呢?这个圆就是单位1,代表了全班的人数。

同学们从这张扇形统计图中发现了很多信息。

再请同学们看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这个圆表示什么?每个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你觉得它有哪些地方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不一样的?每个地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各个部分,总面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能直接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所以我们可以说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评析:这部分老师的设计比较细腻,问题设计一环接着一环。

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扇型统计图的特点: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数,整个圆表示单位一的量。

这样的话学生对于扇型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设计建议:出示扇型统计图,提问:从这张扇型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讲清楚谁占谁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单位一。

)在扇型统计图中怎样表示单位一的?(特点一)再问:从这张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什么?(看出谁多谁少。

)问:你是怎样看出山地面积最大?(百分数最大)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什么地形面积最小?(扇型的面积大小)问:你觉得扇型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可能看起来更加紧凑些,同时,学生对于扇型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 片段四:用学具摆一个扇形统计图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用不同大小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根据总量,求各部分的重量。

出示用字母代替不同扇形的统计图,师问:这个圆如果表示口袋有100元钱,那么扇形c表示多少元?如果是其他的量,扇形c又可以表示什么。

从而让学生明白圆可以代表不同的单位“1”。

比较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片段五:巩固练习“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都为学生提供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从统计途中收集信息,做出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题呈现了小红家2006年7月支出情况统计图,同时告诉学生:小红家2006年7月的总支出是2400元。

首先让学生比较这个月哪项支出最多,并进行解答。

通过小红家的月支出情况引出恩格尔系数,并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通过收集自家的月支出情况要求学生试着制作扇形统计图。

第2题分别呈现了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渗透国情教育。

让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从扇形统计图中收集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拓展和延伸,怎样制作扇形统计图?评析:老师认真的设计了题目,题目类型丰富,包含了不同的扇型统计图的类型。

既比较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又开放的设计了和统计图有关的练习。

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延伸。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篇四:六年级评课稿圆周长反思及评课10月9日,我们六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中我们选择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中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不同的设计。

教学效果也有差别。

宋老师和吴老师引入新课采用了小黄狗和小灰狗在正方形和圆形中进行比赛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我也想采用这个课件,但也想试试按照课本进行学生的效果怎么样,所以我采用自行车的课件引入新课,这两种引入方式各有千秋,自行车的引入方式对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关系一目了然,童话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相比较来说童话故事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引入采用童话更好。

宋老师在讲课中渗透了化曲为直,测量周长?在教学中引出用计算的方法时导语如果用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会更好,另外在教学中内容太多,教学时间显得不太充足,教学设计都和合理,都存在教学时间不足的现象,相比之下吴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讲解上都比我们两人细致,时间安排也很合理,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如果将前面的复习去掉,选择题少安排两个会节省出很多时间,把节省出的时间都用在巩固圆周长公式之一部分会更好,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理解的会很充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圆周率等知识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是难点,在课堂上要多花些时间化解难点,这里我用的时间不够充足。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我们应遵循实际,在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注意不断地把学生的认识组织在矛盾运动中,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揭示和呈现矛盾→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和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都遵循了这一规律,测量圆的周长,教师让学生经历了““先绕后量”→“滚动测量”→“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地平息冲突,又不断地产生冲突,最终产生寻找圆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这种“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中,理解了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