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种类
中性粒细胞
小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吞噬和杀菌的过程 ①趋化
趋化因子 补体活化产物:C5a 细胞因子:IL8 某些细胞成分或代谢产物: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炎症组织的分解产物
②黏附(识别)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Glycoprotein molecules known as endocytic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are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phagocytes. They are so named because they recognize and bind to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molecular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but not found as a part of eukaryotic cells. These include bacterial molecules such as peptidoglycan, lipoteichoic ac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hese receptors enable the phagocyte to attach to the cell wall of the microorganism so it can be engulfed and destroyed by lysosomes.
①甘露糖受体 识别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②清道夫受体 识别多糖、糖脂及经修饰的蛋白与脂蛋白;
③CD14
识别脂多糖;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④免疫球蛋白Fc受体
⑤C3b受体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Binding to Endocytic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on Phagocyte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杭 州师范大 学 基础医学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何海根
电活:0571-88867376(H) E-mail :hzhhg@ 教学用E-mail :hzhhg123456@
一、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指寄居正常人体体表和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中,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无 害,有些甚至有利的微生物。
黏附作用的基本条件:黏附素——黏附素受体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②荚膜
抗吞噬、保护菌体免受杀菌物质的作用
荚膜
K抗原
M蛋白
Vi抗原
③ 侵袭性物质
协助病原菌在体内定植、繁殖及扩散
侵袭素 受侵袭基因(inv基因)所控制
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④ 细菌生物被膜
是细菌附着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 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 膜状的细菌群体。
(2)毒素
区别要点
来源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与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 min被破坏
250℃× 30 min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 相同,
2)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围绕 在星状胶质细胞等所构成。
阻挡病原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从血液进 入脑脊液或脑组织。
婴幼儿该屏障发育不完全,易得CNS的 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的绒毛 膜所构成。
阻挡病原微生物侵入胎儿。 妊娠三个月内,该屏障发育不完全,胎 儿易感染。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等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的能力弱;
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消除其毒性, 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2.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部位
感染的条件
毒力 入侵细菌的数量 入侵途径
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
甘露糖
肽聚糖
脂蛋白
脂多糖(LPS)
胞壁酰肽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PRR是主要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 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 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主要有:
识别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PAMP是指一大组或几大组病原生物所共有的非 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 表面某些共有特定结构的分子,可被机体固有免疫系 统所识别。
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抑瘤作用
2.机会致病菌
在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条件 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可引起宿主的疾病,即成 为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转变机会致病菌的条件
(1)寄生部位改变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 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 数量或毒素剂量。
黏附素
侵袭力
荚膜 细菌生物被膜
毒力
侵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 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①黏附素
具有附着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道黏膜细胞的物质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 种间的比例发生超出正常范围的大幅度变化的 状态。引起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是滥用广谱抗 生素。
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
指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
毒力
指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1. 毒力
毒力的强弱以LD50或ID50来表示。 LD50 (半数致死量) ID50 (半数感染量)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指人类在长期的种属进化过程中产生
的一种防御机能。
特点: (1) 先天的; (2)作用弱、产生早、非特异性; (3)无记忆性。
固有免疫的组成: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1)屏障结构
1)皮肤与黏膜 ① 阻挡和排除作用 ② 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