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免疫学)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主要分布于皮肤、口 腔、消化道、呼吸道和泌 尿生殖道。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80%正常菌群寄居在肠道中,大约 有400~500种微生物。每克干粪便有 1011~1012个细菌。
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 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和宿主与环境 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 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细菌
宿主 → 健康
↓ 感染(infection)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 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 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致病性: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侵入的数量 3、细菌侵入的部位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破伤风梭菌:创伤、厌氧微环境 霍乱弧菌:粪-口途径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侵入的数量 3、细菌侵入的部位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抗 非特异性免疫 感 (天然免疫) 染


组 成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
屏障结构
血-脑脊液屏障 胎盘屏障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 抑制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具有荚膜,能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A群链球菌M蛋白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大肠埃希菌K抗原 淋病奈瑟菌菌毛
具有抗吞噬功能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生物膜与许多慢性难治性细菌感染 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生物医学植入物 如中央静脉插管、导尿管、人工心脏瓣 膜、关节替代物等可被细菌(表皮葡萄 球菌、绿脓杆菌)黏附并形成生物膜 (biomembrane),引起慢性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大量内毒素直接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活化凝血系统,加重血液凝固,引起皮肤 的出血和渗血,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区别要点 外 毒 素 内 毒 素 抗 原 性 强。外毒素经甲 弱。不能用甲醛
醛脱毒成类毒素 脱毒成类毒素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外毒素→类毒素(抗原)→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toxoid):预防接种 抗毒素(antitoxin) :治疗或紧急预防 抗毒素的使用原则: ● 防过敏 ● 早期 ● 足量
(superinfection) ,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 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 产生的一种新感染。
微生态学
宿主
内环境
外环境
(正常菌群) (土壤、空气、水等)
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 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 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 态,称为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革兰阴性菌:普通菌→毛
革兰阳性菌:毛发样突出物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黏附素与宿主上皮细胞表面的
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
从而决定了细菌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些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霍乱弧 菌、幽门螺杆菌、百日咳鲍特菌、肺炎 支原体等)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 而不播散至全身(“局部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2)侵袭(invade)与扩散
一些细菌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而 不播散至全身,但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侵入 宿主细胞内,或发生全身感染,到达特定 靶器官、组织。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痢疾志贺菌产生侵袭素(invasin), 介导病菌侵入上皮细胞,并向邻近的上 皮细胞扩散,释放内毒素等,破坏结肠 黏膜上皮细胞,造成黏膜下层炎症、毛 细血管血栓,以致坏死、脱落、形成溃 疡,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 疾)。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人的机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病原菌
要感染人体引起疾病,通常需要:
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
适应内环境,增殖和扩散 侵袭力 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
毒力
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组织损伤 毒素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黏附与定植

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 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步骤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黏附至宿主细胞主要由黏附素 (adhesin)介导。
化学屏障:
正常菌群屏障: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黏膜免疫系统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中和毒素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细胞免疫
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T细 胞(CTL、Th1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细胞免疫: 主要针对胞内菌 或病毒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志贺毒素:可直接损伤结肠粘膜上 皮细胞,引起肠粘膜组织炎症、溃疡、 坏死、出血等。
痢疾志贺菌:细菌性痢疾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腹泻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葡萄球菌肠毒素:随食物进入胃肠 道,再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的食物 中毒。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A群溶血 性链球菌、伤寒沙门菌等穿过粘膜上皮细胞 或通过细胞间质,侵入深层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而致病。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氏菌、布鲁菌 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随着吞噬 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和血液中,很快扩散至 宿主全身。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在鼻咽部等处黏膜上 繁殖,产生白喉毒素,引起局部黏膜上 皮细胞坏死、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 形成灰白色的假膜,导致白喉病。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借助鞭毛运动,穿越胃 黏液层,并通过黏附素黏附于胃黏膜上 皮细胞表面,产生氨、黏多糖酶、空泡 毒素等,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胃 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③ 细胞毒素 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某种酶或细胞 器,致使细胞因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 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白喉毒素:对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 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高度亲和性,可 抑制靶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白喉、外周 神经麻痹和心肌炎。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区别要点 外 毒 素 内 毒 素 毒性作用 较强,对组织有 较弱,各菌的毒性
当病原菌在感染原始部位向四周扩散时, 必然要受到正常机体的屏障作用的限制。
上皮细胞
侵袭性酶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A族溶血性链球菌 透明质酸酶 :心肌梗死、癍痕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原):脑血栓 链道酶(DNA酶):脓胸
引起扩散性很强的化脓性感染,与周 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 适应内环境,增殖和扩散 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② 神经毒素
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 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 肉毒毒素:神经肌肉麻痹 ● 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持续兴奋和
骨骼肌痉挛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痉挛毒素可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 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致使屈肌、伸肌同 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用菌体 表面结构(菌毛、荚膜)和代谢产物 (侵袭性酶类、内毒素、外毒素)使人 致病。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侵入的数量 3、细菌侵入的部位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 够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 起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相反则需要 的菌量大。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感染所 需的菌量亦随之减少。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侵入的数量 3、细菌侵入的部位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 条件。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2) 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 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 营养作用:肠内正常微生物如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 发育必需的维生素。
(4) 排毒作用 (5) 抗肿瘤作用 (6) 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
(1) 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例 如:大肠埃希菌进入泌尿道或腹腔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1. 正常微生物群定义
在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中,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损害作用的微 生物,通称为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ia)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一个健康成年人大约 由1013个体细胞组成,而 全身定植的正常微生物总 数高达1014个。
(2) 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激素、抗 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
(3) 菌群失调: 在某一微生境内正常 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 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 化,故又称为比例失调。
二、机会致病菌
菌群失调可分为: ● Ⅰ度失调:为可逆性失调 ● Ⅱ度失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可逆的,菌群内
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 ● Ⅲ度失调:亦称二重感染
● 肠毒素(enterotoxin) ● 神经毒素(neurotoxin) ● 细胞毒素(cytotoxin)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① 肠毒素 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 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局部或全身性症 状。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 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可激活细胞内腺 苷环化酶,超量合成cAMP,造成靶细 胞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