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发展现状
及文化反思
陈雪浩西南财经大学,2011级市场营销2班,41113086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及中国电影文化深受全球化大潮的影响,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现实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全球化和世界化进程激进、娱乐论与启蒙论并存等特点,并且,在发展的大势下,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一系列堪忧的问题。
在如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只有在坚守民族特色和民族认同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多方面全球化潮流,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背景竞争力民族文化贡献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电影文化为代表的电影产业文化不断涌入,对中国电影产业文化造成很大冲击,这集中表现在电影的市场营销方式及具体文化组织形式上。
据此,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有何显著特点?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这种表现又有何种深层意味?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反思,希望能促进当代青年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谨慎、客观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产物和现代工业产品,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构造一直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它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创造现代认同所必需的文化要素,也是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类型。
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化给文化带来的是双向效应: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则是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后者的特征更为明显。
虽然强势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总是影响着弱势文化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逆向运动的现象。
就电影学界而言,在最近二十年里,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影先后获得了各种国际电影节大奖,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大大地先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提升。
但同时,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活跃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势必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地碰撞。
三、正文
(一)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继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针对电影产业发布了更为具体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
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广电总局积极落实相关精神,全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
态势。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11/1/1)1具体表现如下:全年影片产量逐年增加,院线规模不
断扩大,票房产值增加(其中2010年票房突破百亿)。
电影产业发行和放映理念日益开放,产
业运作水平及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另一方面,国产电影想要与炙手可热的进口电影相比,无论是制作水准、艺术内涵还是
市场前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电影要相同进口电影一决高下,还需要中国电影人长
久的努力和国内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完善
(2)当代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1.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和全球性进程激进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较多获奖标志着其得到了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一定认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影终于先于文学而走向世界了,这应该被视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业在市场经济的不利环境下的发展和繁荣。
2.娱乐论与启蒙论的并存
中国电影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中国电影本身的商业性特征和民族国家的启蒙要求的内在矛盾所支配的,另一方面是由资本运作和生产消费全过程的内在的世俗化冲动与建构新国家和人性实现的超越性冲动的内在矛盾所支配的。
这里的矛盾包含着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社会的内在矛盾,也是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悲情的结果。
2娱乐论的欲望是变成好莱坞式的成功的电影工业,供中国人娱乐,娱乐论也提供了对于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想象;而启蒙论则试图将电影变为教育和启蒙
的最好的工具,供中国人觉悟,它提供了中国人的理想超越性的想象。
因此,一定程度上,娱乐论与启蒙论并存是当代中国社会特点的文化写照。
(3)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发展问题及成因
1.本土主义与全球主义的二元对立
中国电影同世界的接轨,一方面给那些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反对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这些电影节和电影奖是由西方电影界所操纵的,带有强烈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色彩,因此中国电影的获奖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文化和电影的“殖民化”进程。
3一些学者顽固地坚持某种本土主义的立场,排斥任何形式的外来影响,或更具体地说来,拒斥来自西方国家的影响,以便实现中国电影的“非殖民化”目标。
因此,在本土主义看来,这些电影并非凭借其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获得西方大奖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对中国人的歪曲描写迎合了西方观众和评奖委员们对东方的不健康的情趣。
4因此他们基于本土主义的立场试图发起反对中国电影和文化“殖民化”的斗争。
2.中国电影急功近利的“文化焦虑”
中国电影的“文化焦虑”既是因为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社会的内在矛盾,也是因为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独特现实:相当长时间内,文化的停滞不前导致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而国人对文化振兴的强烈渴望,又导致急功近利的文化态度产生。
近些年来出现的诸多内容苍白空洞的“国产大片”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映射。
当然,文化焦虑也与社会风气的浮躁密切相关。
拜金主义价值取向更是加剧了这种焦虑。
而这不仅会导致电影文化的低俗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3.外来电影文化的强烈冲击
文化上的全球化可以同时带来文化趋同性和文化多样性,而且后者的特征更加明显。
5强有力的(第一世界)文化越来越向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文化渗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美国电影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大举入侵和强有力渗透。
“全球化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依次遮盖并传播了文化或经济的含义。
在当今世界存在着一些既浓缩同时又扩散的传播网络,这些网络一方面是各种传播技术的明显更新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各国,或至少是它们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趋壮大的现代化程度的基础,其中也包括这些技术的移植。
”6文化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的传播造成的强烈的影响。
纵观历史,文化观念的冲击势必深深的影响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将来。
而伴随着西方电影文化,有相当数量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涌入,这对中国年轻一代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冲击与文化侵略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外来电影文化的冲击,将是中国电影产业所应对的最严峻的挑战。
四、结论
全球化确实如同幽灵一般威胁着中国的民族和文化机制,电影产业更加如此,但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应该承认,全球化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普遍主义特殊化”与“特殊主义普遍化”的双向渗透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导: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完全可以从其逆向来使用全球化这一概念,将其用来把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这需要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与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是加剧与西方的对立。
总之,中国必须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若一味强调本土化立场而排斥外来文化又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加剧文化环境的不利的一面。
这就需要中国的文化和电影研究者采取一种务实的对策来迎接全球化大潮的冲击。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和丰硕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大国,中国不仅应当在经济上而且更应该在文化上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李应红老师本学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guoqing/2011-06/30/content_23838069.htm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2] 黄式宪;;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崛起[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黄式宪;;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崛起[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红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鸿;王晓丰;;中国电影产业年度备忘[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期末考试论文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发展现状
及文化反思
姓名陈雪浩
指导教师李应红
专业市场营销学科类别沟通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