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地质资源

3地质资源

3 地质资源3.1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概述3.1.1 矿区地质肯德可克铁金多金属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柴达木准地台的南缘西段,在构造区划上属昆北火山——侵入岩带。

3.1.1.1 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奥陶统、上泥盆统、石炭系、第四系。

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ST1)呈长条带状出露于矿区中部。

岩性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岩段为碳酸盐岩性段,出露于矿区东北部,北部与上泥盆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乳白色厚——巨厚层状粗粒大理岩,夹灰——灰白色灰岩及硅质岩透镜体和硅质岩条带。

上岩段为泥钙质硅质岩岩性段,出露于矿区中部,南部以F1断裂为界与下石炭统大干沟组灰白色大理岩呈断层接触,北与上泥盆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局部呈断层接触。

岩性为褐色——灰褐色——浅灰绿色条带状、斑杂状矽卡岩化硅质岩为主夹矽卡岩化大理岩、局部为矽卡岩、灰——灰绿色泥钙质硅质岩、灰黑色炭质板岩等。

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3m)出露于矿区北部、西部及南部广大地区,呈角度不整合于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之上,该组分为上、下两部。

下部(D3m a)出露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以浅灰色流纹岩为主,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次之,其中夹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霏细岩及少量硅质岩。

上部(D3m b)分布于矿区北部及肯德可克沟以西地区,其岩性下部以灰色英安质凝灰熔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上部以深灰色致密块状流纹岩为主,夹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角砾岩。

3 - 1石炭系(C)在矿区内分布广泛,约占矿区面积的50%,主要分布于肯德可克沟以东,F1断裂带以南地区,南部与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下部呈不整合接触,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

第四系(Q)分布广泛,皆属全新统,可分为冲积——洪积物、风积——洪积物等。

3.1.1.2 构造肯德可克矿区内主要含矿地层—滩间山群在地表表现为一单斜构造,组成矿区基底构造层,地表出露部分(矿区中、北部)走向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30—40°。

矿区南部的石炭系,由于受F1断层的逆冲推动,形成一轴向近东西向的肯德可克向斜。

在向斜形成过程中其轴部及近轴部两翼形成空间虚脱与纵张裂,为导矿和控矿提供了通道与空间。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组:即东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及北北西向断裂组。

东西向断裂组可分为逆断层组与正断层组。

逆断层组F1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

断层面倾角近地表为60°左右,深部略有变缓。

地表破碎带宽60~100m,深部宽约120m左右,走向长大于2000m,分布于矿区中部肯德可克沟以东。

F10是一近东西走向的隐伏断层,分布于肯德可克向斜南翼,断层南倾,倾角30°~40°,与F1断层呈共轭关系,该断层将南盘岩层上推30~70m。

该断层也是矿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南矿带的生成与该断层关系密切,它既是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矿液交代和沉淀的场所。

控制了铁矿体的基本形态和产状。

F1断层和F10断层二者相交于肯德可克背斜之轴部,构成上窄下宽的3 - 2含矿空间,肯德可克矿区主要铁、金、钴、铋矿产均产于F1和F10之间,它们控制了这些矿产的分布范围。

北东向断层组在矿区南部多见。

多为平推断层,形成较晚,东西向断层及地层均被错断。

断层走向多为20°~40°,其中规模最大的为F9断层,出露于矿区东延地区,断层走向30°,断层面近于直立,破碎带宽10m以上,多数成为断层泥,断距200m以上。

延伸不明。

该组断层与成矿关系不大。

北北西向断层组主要发育在肯德可克沟、野马沟及驻地沟,因被第四系掩盖,性质不明,但对成矿无密切关系。

3.1.1.3 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烈,地表仅见零星的小侵入岩体出露,出露面积仅占矿区面积的2.5%。

钻孔仅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脉、规模均较小。

矿区内的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热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三种。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大理岩化、千枚岩化、板岩化作用。

热液变质作用是区内主要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

主要表现为透。

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带,钙镁榴石透闪石矽卡岩带,铁、铁锌矿体多产于钙镁榴石透闪石矽卡岩带中。

动力变质作用在矿区表现为断裂带附近有破碎带以及碎裂、碎裂岩化矿石存在。

3.1.2 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内分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以铁矿为主,伴生有锌、铅、银、金等矿产,北矿带以钴、金、铋为主,有少量的铁矿。

本次设计对象为矿床范围内的铁矿体。

矿床范围共圈定铁矿体53个,其中磁铁矿体41个,3 - 3硫铁矿体10个,铁硫矿体2个。

具有规模的主要矿体有58号矿体、69号矿体、125号矿体,三个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90%。

3.1.2.1 主要矿体特征58号矿体:分布于南矿带40~31线间,为矿区内最大的铁矿体,该矿体展布几乎纵贯全区。

矿体长1650m,沿倾向延深44m~355m,其厚度0.79~113m,平均42.48m。

矿体埋深77~292m,其主体分布于标高3843~4086m 的空间范围内,矿体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5°~25°,一般20°,矿体呈豆荚状、似层状。

125号矿体:分布于北矿带16~7线间,是北矿带最大的铁矿体,矿体长450m,沿倾向延深163~304m,真厚度0.77~86.95m,平均43.01m。

矿体分布于3890~4052m的空间范围内,主要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31°~42°。

125号矿体是以铁为主,伴生有硫、锌的复合矿体。

矿体形态为扁豆状。

69号矿体;是矿区西段较大的铁矿体,分布于南矿带0~31线,矿体长650m,沿倾向延深29~278m,真厚度13.77~50.47m,平均27.01m。

矿体埋深43~213m,矿体分布于标高3878~4085m的空间范围内,主要赋存于石榴石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5°~34°。

该矿体是以铁为主,伴生有硫、锌的复合矿体。

矿体形态呈扁豆状、似层状,在7线明显膨大。

3.1.2.2 铁矿石质量特征铁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少量胶黄铁矿、白铁矿、斑铜矿、辉铜矿、褐铁矿、赤铁矿等。

3 - 4铁矿石中脉石矿物有透辉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矿、方解石、萤石、符山石、钙镁橄榄石、绿泥石、次闪石等。

矿石的结构有:结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压力结构。

矿石的构造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3.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2.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内南矿带矿层顶板多为石炭系灰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岩层的裂隙有轻微溶蚀现象,但未发现有溶洞、溶道等岩溶。

岩石的裂隙较发育但被方解石等后期矿物充填,矿层及底板裂隙不发育。

底板多为矽卡岩类。

北矿带矿层顶板及底板围岩为矽卡岩、硅质岩、矽卡岩化硅质岩。

抗压强度一般超过500kg/cm2,按岩石的工程地质分类为坚硬岩石。

采掘过程中一般不易变形、冒顶、脱落等现象,有利于顶板管理。

矿层顶板岩性未发现流沙、泥质及不稳定弱面。

但是在区内部分钻孔见有构造破碎带,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岩石形变,生产中应加以支护。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如下:围岩:硬度系数 f=8~12;体重3.24~3.42t/m3铁矿石:硬度系数 f=10~14;体重3.52t/m3松散系数:矿石1.5 围岩1.6矿岩自然安息角38°3.2.2 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属高寒干旱地带。

区内年降水量130mm,年蒸发量达1663mm。

矿3 - 5区第四系覆盖中等,且多冻结,一般不含孔隙水。

基岩地下水因补给源不足,流量极微。

据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仅为0.01~0.0005L/s·m,水位埋深为70~100m。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且矿区处在多年冻土层,因此大气降水及其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一般不能补给冻土层以下水。

本矿床是一个以铁、金为主体的多金属矿床。

矿体埋深3~418m。

海拔标高3667~4135m。

矿体主要分布3800~4100m的空间范围。

矿体主要产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

矿带与其下伏的上奥陶统地层裂隙均不发育。

富水性极贫,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0.0005L/s·m,渗透系数为0.0001~0.0002m/d。

南矿带顶板主要为石炭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贫乏,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5<q<0.01L/s·m,渗透系数为0.0002~0.007m/d。

总体分析,该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均属简单类型。

但是,流经矿区北部的巴音郭勒河距矿区5~6km,对应矿区段由西向东海拔3449~4000m,比矿区地下水位4076~4016m低127~94m,若与矿区主要含矿部位海拔标高3800~4100m相比,绝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前期矿区地下水补给河水。

当矿床开采达到一定深度即矿区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时,可能导致巴音郭勒河水倒灌,导致矿床充水,开采时应注意观测。

估算矿坑涌水量为300m3/d。

3.3 矿床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3.3.1 勘探类型的确定在地质详查阶段,地质部门以58号主矿体的地质特征为依据确定勘探类型。

地质部门综合考虑矿体规模、特征、构造影响程度、有用组分分布的3 - 6稳定性、矿化的连续性等因素,确定矿床勘探类型为:0线以东矿段为第Ⅱ勘探类型,0线以西矿段为第Ⅲ勘探类型。

3.3.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在勘探工程布置及网度确定中,0线以东矿段按照铁矿第Ⅱ勘探类型布置工程间距,即控制资源量(332)区:沿走向200m勘探线间距;沿倾向钻孔间距100m,实际多为50m~80m。

0线以西矿段按照铁矿第Ⅲ勘探类型布置工程间距,即控制资源量(332)区:沿走向100m勘探线间距;沿倾向100~50m,实际多为50~80m。

以200m×100m网度推断(333)类别资源量。

3.3.3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评述地质勘查阶段根据矿床勘探类型、工程控制网度,投入主要工作量为:1:5000地形地质填图9.6km2,1:2000地形地质填图1.5km2,1:1000地质草测202.5km2,槽探9631.86m3,岩芯钻探24418.8m,浅井287m,坑探2070.13m,采取化学基本分析样5492件,岩石化学全分析样25件,矿石小件重量测定样348件,光谱分析样3451件,岩(矿)石物理力学样39个,实测地质剖面3522.83m,矿石初步可选性试验样6件,单矿物分析样7件,人工重砂样3件。

通过上述探矿工程控制及相应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主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基本查明了矿石品位及其变化特点,对矿石质量特征基本查明,所提交的报告基本达到详查程度,但尚存在如下不足:a. 钻探工程质量不详,基本分析样的内、外检比例偏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