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云英根瘤菌应用效果研究

紫云英根瘤菌应用效果研究

紫云英根瘤菌应用效果研究刘英;郭熙盛;王允青;唐杉;曹卫东;尹德柱;郑进国【摘要】[ Objective ] The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and the yield of Astragalus, andrnthe reco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nure production in Anhui. [ Method] The rhizobium matching with the local Astragalus varietiesrnwas screened by field experiment. [ Result ] Application of rhizobia wa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Astragalus, and could increase the rate ofrnnodulation. The rhizobia and the plants had symbiotic nitrogen-fixation, which made the seedling strong, and ensure Astragalus safe in winter.rnThe rhizobia also promoted the vegetative growth of Astragalus, and increased the yield. [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ungicide 4 wasrnbetter than that of fungicide 1.%[目的]为培肥土壤、提高紫云英产量、恢复和发展安徽绿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筛选与当地紫云英品种匹配的根瘤菌.[结果]施用根瘤菌有利于紫云英生长,增加结瘤率.根瘤菌与植株进行共生固氮,幼苗生长健壮,可确保紫云英安全越冬.根瘤菌能促进紫云英营养生长,对产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结论]4号菌剂的应用效果优于1号菌剂.【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4【总页数】2页(P12046-12047)【关键词】紫云英;根瘤菌;施用效果;鲜草产量【作者】刘英;郭熙盛;王允青;唐杉;曹卫东;尹德柱;郑进国【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安徽省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舒城231300;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舒城2313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1+.3紫云英(Astrgalus sinicus L.)是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稻田绿肥植物。

能在紫云英植株上结瘤且进行共生固氮作用的紫云英根瘤菌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共生固氮资源[1]。

紫云英是安徽省南方稻区主要冬季绿肥作物。

笔者通过田间试验筛选了与当地紫云英品种匹配的根瘤菌,以期为培肥土壤[2]、提高紫云英产量[3]、恢复和发展安徽绿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09年秋在安徽省舒城县双丰村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园区的水稻田中进行。

试验土壤为砂泥田,耕层土壤 pH 6.03,有机质 20.50 g/kg,全氮 1.81 g/kg,有效磷 (P2O5)8.00 mg/kg,有效钾 (K2O)100.00 mg/kg。

耕作制度为肥—稻—稻。

1.2 供试材料供试紫云英品种为安徽地方品种弋江籽。

供试根瘤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分别为1号菌剂和4号菌剂。

1.3 试验设计设3个处理:①弋江籽接种1号菌剂;②弋江籽接种4号菌剂;③对照(CK),紫云英种子不接菌剂。

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10 m2,小区间设50 cm的隔离沟。

每个小区的紫云英播种量相同。

为防止交叉,先播种对照区,后播种接菌区。

紫云英种子与根瘤菌剂的拌种比例为10∶1,播种前充分拌匀。

每个小区磷钾肥料施用量相同,即过磷酸钙3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1.4 调查项目1.4.1 第1次调查。

由于根瘤试验安排较迟,2009年10月16日播种,错过了紫云英的适宜播种期,加上播种后时常低温阴雨(11月平均气温较正常年份明显偏低,11月15~16日降中雪),出苗和生长均很慢。

第1次根瘤调查于12月23日长出紫云英第1片真叶时进行。

植株根部只要有一个可见的根瘤就视为结瘤植株。

每个小区随机挖取10株苗。

1.4.2 第2次调查。

在紫云英初花期(4月16日)进行,主要调查根瘤数量、根瘤质量、植株高度和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量(干重)。

每个小区随机挖取10株样。

1.4.3 第3次调查。

在植株生长最旺盛的盛花期(4月30日),主要调查植株高度、分枝数、鲜草量和干草重量。

测产时,每个小区刈割1 m2称重。

1.4.4 第4次调查。

种子成熟(5月31日)时测定种子产量。

每个小区刈割1 m2测产。

1.5 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处理采用DPS7.05版统计软件。

用LSD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2.1 2种根瘤菌剂对紫云英幼苗期根瘤的影响表1表明,施用根瘤菌剂后紫云英苗期根瘤明显增加,处理①结瘤率为50%,比对照多30%;处理②结瘤率为40%,比对照多20%。

同时,施用根瘤菌剂后,根瘤菌与植株进行共生固氮,幼苗生长健壮,有利于紫云英安全越冬。

2.2 2种根瘤菌剂对不同时期紫云英生长、根瘤和产草量的影响表2表明,施用根瘤菌有利于紫云英生长,增加结瘤率,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相应提高。

处理①、②株高相近,分别为26.58 和26.81 cm,分别比对照高出6.13 和6.36 cm;处理①、②根瘤总数明显多于对照,处理①总根瘤数为29.73个,比对照增加13.1%,处理②总根瘤数为32.48个,比对照增加23.6%。

施用根瘤菌处理的单株根瘤平均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0.2%和16.9%;地上部分植株平均干重分别为3.78和3.35g/株,分别比对照提高32.6%和17.5%,增产显著。

表1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试验苗期调查结果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越冬率于2010年3月7日进行测定。

处理根瘤数∥个/株平均结瘤率∥% 越冬率∥%①5 a 50 89②4 a 40 92③(CK)2 b 20 61表2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试验初花期调查结果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主根瘤数个/株侧根瘤数个/株根瘤鲜重g/株植株干重g/株处理株高cm①26.58 a 8.28 ab 21.45 b 1.38 a 3.78 a②26.81 a 8.48 a 24.00 a 1.30 ab 3.35 ab③(CK)20.45 b 7.70 b 18.58 c 1.18 b 2.85 c表3表明,施用2种根瘤菌对促进紫云英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均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播种迟,生长期温度偏低,紫云英株高受到很大的影响,处理①、②的株高分别仅为38.70和37.38 cm,但分别比对照高5.11和3.79 cm;2种根瘤菌处理的单株分枝数在0.05水平显著增加,比对照增加48.6%~55.1%;施用根瘤菌后,紫云英鲜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0%和11.0%,干草重分别增加5.88%和17.65%。

表4表明,根瘤处理后无论是结瘤率、根瘤重还是紫云英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均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

2种根瘤菌处理的结瘤数分别比对照增加14.0和19.6个,结瘤率分别提高9.7%和13.5%;紫云英干草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2.03%和17.67%,籽粒产量也分别比对照提高6.01%和15.50%。

表3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试验盛花期调查结果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处理株高∥cm 分枝数∥个/株鲜草重∥kg/m2干草重∥kg/m2①38.70a 2.05 a 2.18 a 0.18 ab②37.38 a 2.14 a 2.22 a 0.20 a③(CK)33.59b 1.38 b2.00 b 0.17 b表4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试验成熟期调查结果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产量∥kg/hm2干草籽粒处理根瘤数个/株①158.8 a 109.7 1.3 ab 1 173 ab 450.0 ab②164.4 a 113.5 1.4 a 1 232 a 490.3 a③(CK)144.8 b 100.0 1.2 b 1 047 b 424.5 b结瘤率%根瘤重g/株3 小结研究表明,施用根瘤菌剂后,紫云英苗期根瘤明显增加,而且由于根瘤菌与植株进行共生固氮,与对照相比幼苗生长健壮,可确保紫云英安全越冬。

施用根瘤菌有利于紫云英根瘤形成,增加结瘤率,同时能促进紫云英各时期的营养生长,产量相应提高。

根瘤菌处理无论是结瘤率、根瘤重还是紫云英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均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

由此可知,施用菌剂后,根瘤菌能与紫云英植株建立共生体,其侵染力强,结瘤率高,根瘤组织中的类菌体多而大,固氮效果好。

这不仅能增进营养生长,而且能促进养分积累和转化。

因此,紫云英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均较对照明显增加。

综合比较,4号菌剂的应用效果优于1号菌剂。

参考文献[1]张学贤,周俊初,李阜棣,等.外源共生基因对紫云英根瘤菌共生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4):14 -19.[2]林多胡,顾荣申.中国紫云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焦彬.中国绿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