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课件
•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 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 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 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 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 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 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 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 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 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 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 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 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 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 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 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 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 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 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 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 的回顾中去了。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 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 只好寄情山水。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 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 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 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 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 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 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 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 “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用酒祭奠江月。
3.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樯橹”二字更好,因为它更含蓄, 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 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体现 “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 过分直白了。
4.“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神游者”是周瑜。 “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 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显然是指赤壁(当然此赤壁非 彼赤壁,这只是作者的推测)。那么,赤壁是谁的“故国”“旧地” 呢?赤壁本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但词里却让它归了周瑜,称之为 “周郎赤壁”。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 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瑜的“故国”,而不是苏轼 的“故国”。再看“神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神游,感 觉中好像亲游某地。”即精神魂魄游某地,而不是亲身游某地。苏轼 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是词人苏轼的想像,大意是:周瑜虽死 而心恋故地(若死后有灵的话),精神魂魄往游东吴,游赤壁,和自 己相遇,将会笑多情的“我”事业未就而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 完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24岁为吴将,吴中 称他为“周郎”;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此刻词人已年近半百 (47岁),被贬黄州,无所事事。此时让周瑜“神游故国”,“笑” 词人(苏轼),既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 我解嘲的意味。
1.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行不行?为什 么?
不行。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 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 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 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 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 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 概。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 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 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 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 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 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 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 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 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 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 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 古来自我排遣了。
•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 念奴娇,词牌名。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 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 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 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 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豪放派 婉约派
•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 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 轼、辛弃疾为主。
沁园春 雪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江山/如此多娇,
万里/雪飘。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望/长城/内外,
惜/秦皇/汉武,
惟余/莽莽;
略输/文采;
. 大河/上下,
唐宗/宋祖,/天骄,
原驰/蜡象,
成吉思汗,
欲与/天公/试比高。 只识/弯弓/射大雕。
.须/晴日,
研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下面问题
1.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行不行?为什 么? 2.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为什么作者却选取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周瑜来作为 主要描写对象? 3.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4.“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 轼?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是 怎样的?
• 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 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 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 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 极苦闷。
• 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 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 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 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 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 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 迈心情。
2.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为什么作者却选取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周瑜来作为 主要描写对象?
因为当时的周瑜春风得意、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年轻有为,而现在的自己却仕途 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年老无为。作 者的意图是借古代英雄周瑜的年轻有为、雄 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事业不成、时运不济。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 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 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 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 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 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 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 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 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 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 然后回到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 叹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全词的气 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流露了一种低沉、 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 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 曲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书法方面和_黄__庭__坚_ __米__芾_ __蔡__襄_并 称“宋四家”。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 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 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 集》和《东坡乐府》等。
• 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 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 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 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 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 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 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 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 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 和蓄势。
• 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 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 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 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 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 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 了铺垫。
•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 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俱/往矣,
看/红装素裹,
数/风流人物,
分外/妖娆。
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轼作品
苏轼,字_子__瞻____号东__坡__居__士,眉山 人(今四川眉山县) ,__北__宋____时期文 学家,唐__宋__八__大__家_之一。与父_苏__洵__﹑弟 __苏__辙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黄__庭__坚__并称__苏__黄__”, 词方面和辛__弃__疾__并称“_苏__辛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