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亲爱的女儿,你好:
今天老爸尝试给你讲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或学说,叫做“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先说一下马尔萨斯这个人。

他是一位英国学者,生活在18世纪。

这哥们和达尔文一样,爱专研偏门的理论。

虽然现在人们知道达尔文的更多,但在当时,马尔萨斯名气更大。

据说达尔文还是马尔萨斯的粉丝,专门研读过他的著作。

让达尔文都崇拜的马尔萨斯先生,有着耀眼的履历。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他自己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英国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32岁发表《人口原理》,名满天下。

那么,他的理论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两点:一、食物的增长呈算数基数,增长较慢。

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大约25年就翻一番。

两者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食物不足,为争夺资源,就会爆发社会动荡、战争等消减大量人口,然后再开始新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用宗教教化人少吃东西;一个是用战争或生育控制来减少人口总量;一
个是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食物总量。

宗教教化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有操作性的理想化建议。

但另外两个建议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给决策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控制生育的浪潮。

而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虽然提出控制人口总量,他自己却是虔诚的教徒,反对控制生育。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底对不对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支持者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赫胥黎等一大票牛人,反对者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匠。

在老爸看来,支持和反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

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和“粮食总量”、“人口总量”这两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世纪,往前翻中国的历史。

可以发现,明朝以前,华夏大地的人口最大容量大约是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争就会来临,造成人口急剧减少。

举几个例子。

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顶峰时,爆发了绿林、
赤眉起义,连年战乱,最后人口降到2000万;到东汉慢慢发展,高峰时人口5000多万,然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再之后豪强并起,三国争雄,只杀得人口不到1000万;盛唐够牛吧,达到6000万以后,也很快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一段华夏历史的人口变化,简直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经典模型。

这个经典模型的背后,是1500年来,中国农耕生产水平基本没变。

明朝以后,人口上限发生了变化。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人口突破了1亿,道光年间达到了4亿,抗日战争期间,人口达到4.5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粮食总量”这个人口理论变量发生了变化。

哥伦布的大航海,带来了全球粮食革命。

美洲的玉米、土豆、甘薯这些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

随着粮食的增产,人口上限得到飞速增长。

高产作物带来的增值效应,毕竟是有限度的。

到20世纪60年代,粮食危机再度袭来。

那时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8亿,而粮食的增长潜力在当时条件下已达到极限。

三年的天灾人祸之后,粮食出现了极度短缺,大量的人被饿死。

经历了这次教训之后,人口控制问题上升到国策层面。

从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意欲通过减少人口出生率,避免再次陷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

化肥和温室大棚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土地的生产力,同等的土地面积,农作物产量提升了好几倍。

中国人口的上限基数再次被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控制生育的政策显得多余了。

同时,这项政策带来的后果也逐渐显现,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更悲催的事情是,那些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国家干部们,突然间发现,半生坚持的事业,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冷毅坚定的心灵,受到一万点伤害。

而独生子女的党员父母,还被要求带头生二胎,心灵再次受到一万点伤害。

当然,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去苛责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公平的。

那么,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究竟存不存在呢?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大胆探索,敢于臆断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