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如何加强麻栗坡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2011年1月日)当前,全县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有效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围绕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结合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我就“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谈几点想法。
一、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十五”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央扩大内需、国家关注边境地区、原战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步推进农田水利、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6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地3.66万亩,实现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工程件,新修农田灌溉沟渠公里,架设人畜饮水管道243.5公里,建设小水窖、水池4106口,建设烟水工程项目个,顺利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县有效灌溉程度由“十五”期间的 %提高到2010年的%,有效解决了万人万头(匹)—2—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总体上看,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建设工作,有效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全县农业生产在遭受冰冻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较好收成,部分农田地实现了稳产高产。
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806.1万公斤,比“十五”期末增长13.2%,年均增长2.5%;农民人均产粮386公斤,比“十五”期末增长11.9%,年均增长2.3%。
(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不仅有效减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让农民掌握了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和多种调整方式的选择权。
全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工作中,注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建设成了杨万香蕉基地、大坪烤烟基地、八布咖啡基地等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较好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3—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目前,全县生态农业经济、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等综合开发效益正逐渐显现。
(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2580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260元,年均增长达14.3%。
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功不可没。
二、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发展和脱贫致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弱,“雨养农业”状况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现有水利设施标准低,老化失修,险病库多,水利工程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水土流失面积大,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农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困难,群众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不力,项目效益发挥不充分。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部门协作不够,项目资金缺乏充分整合,应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问题和困难的—4—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工作的稳步推进,影响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对于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要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对加强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二五”发展工作思路,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认真研究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发动群众,积极组织资金、物资、劳力到位,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到人员早到位、项目早落实、工程早开工。
重点要强化以下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细化工作职责。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财政、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打好总体战,一是建立健全全县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统一协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解决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格局。
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细化工作内容,落实项目资金、人员及责任,细化工作措施,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5—进提供保障。
三是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
围绕省州和县的“十二五”规划,积极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抓好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与省州“十二五”规划和专业规划相衔接。
要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发挥应有的效益。
重点要围绕“两区”(温凉山区和温热河谷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科学布局关告、龙林、六河等10个农业示范区,建设咖啡、香蕉、木薯、中药材、茶叶等五个特色产业。
同时,乡镇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本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口相关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三)加强协调,加大对上争取。
一是充分利用麻栗坡县边境、战区的优势,抓住国家关注边境地区、原战区发展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积极研究、储备、包装上报项目,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投资保障。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理念,优化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更多的投资商入围麻栗坡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
(四)强化整合,多渠道投入项目建设。
中央和省州明确要求,要加大国家在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励以县为单位,在不改变投资来源渠道和部门职责分工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率。
因此,我县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农口部门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投入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捆绑使用支农资金,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二是坚持资金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各负其责,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确保资金的渠道不乱,性质不变。
三是选好支农资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资金整合找准载体。
当前,支农资金的整合要选择全县重点难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要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
四是逐步建立“多条腿走路、多举措并行、多渠道整合”的项目资金整合体系,积极整合发改、国土、水务、扶贫、农业等部门的项目,形成合力,共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全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五)突出重点,强化水利项目建设。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核心,在巩固和提高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损毁工程修复。
充分利用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抓紧修复因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损毁的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堤防、农田灌排设施和水源工程,确保春播春种和安全度汛。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田间工程、农灌沟渠等设施—6—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努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扩大保灌水田面积。
三是进一步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对小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要因地制宜兴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大力发展集雨节灌。
四是继续推进基本农田地改造。
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等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稳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烟水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前,要抓紧实施全县 20 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建设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取得成功,在推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要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和投资参与建设,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
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实现增收的过程,也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
二是让农民参与到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来,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实施年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按照总体规划,采取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先实施,积极性差的地方后实施,引导激励群众筹资投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