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08 汉语言王仝08241007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摘要:都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

《白鹿原》所展示的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关键词:民族史家族史女性史文化史Abstract:The fiction is the art of time,and chen zhongshi’s “Bailuyuan”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educes a rationtional unique way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it reflects a natio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 tenacity of a nation’s vitality. “Bailuyuan” displays a 50-year’s changes’ great epic in Weihe plain, it is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tartling picture of the long rate in China’s rural areas. “Bailuyuan”, on the se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Shanxi Province is known as “the village of virtue”, reflects the delic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between “Bai” family and “Lu” family. All of the book condenses the national deeping meaning of the history, the shocking realism and the thick epic style.Keywords: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female history cultrue history《白鹿原》这部小说叙述了渭河平原20世纪上半叶50多年的历史变化。

外来侵略、国共矛盾、家族纠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一个家族的两房子孙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巧取风水地,恶施善人计,嗣子为匪,亲翁杀媳,情人反目,兄弟相煎……一位老人曾经像陈忠实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族长在家族中很有威信,当他从街上走过时,在门前给小孩喂奶的妇人都要进屋子里站。

作者塑造白嘉轩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到这件事的启发。

①一、《白鹿原》所体现的民族史正如作家在作品扉页上写的那样:“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

历史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却只是那些普普通通允许让全社会人看的一部分,然而民族的秘史却隐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另一面:即那些民间的、乡野的的东西。

它们隐藏于历史斗争的背后,只有通过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们的一切活动才能够真真切切的反映出来。

(一)整个“白鹿原”所透视的民族性在《白鹿原》中,许多过去不曾被了解的、不让人知道的甚至有点神秘的东西终于被作家挖掘出来了。

白嘉轩、朱先生、黑娃、白孝文等这群生长在白鹿原上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民族历史中的悲怆国史、隐秘心史。

这些精心刻画的灵魂,无论是白嘉轩的“族长”形象,还是白孝文的“逆子”形象,“都有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味,都是民间文化积淀的产物,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民间文化里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他们身上固有的劣根性。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与丑,善与恶,在民间里从来就是对立又并行出现的,即使是白嘉轩这个仁义的化身,也有着法海形象的一面。

作家虽然在他的身上赋予了几近完美的的民族道德,但还是以理智的态度审视了他固有的劣根性。

作家用毫不讳避的笔直戳民族灵魂的核心,借以表达了他对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关切和批判。

如果说民族灵魂是一部充满奥秘的大书,那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诗化的民族灵魂画卷。

面对复杂的民族灵魂,如何去继承与发扬、摒弃与超越,《白鹿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还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也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也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二)从主要人物身上透视民族性在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作家倾注笔墨最多的是白嘉轩与鹿子霖,其他形象或为二者衍生,或不同程度与之相互牵联。

白嘉轩做为一族之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小说展示出白嘉轩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

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进学堂读书,躬身劳作。

目光炯炯、智力超群,善行恶举莫不为白家生存着眼;神机妙算,悉为白家子嗣昌荣。

值得一提的是,做为一族之长,他在竭力维护宗法制度存在、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异而微妙地与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似有意传达出民间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距离与矛盾的复杂状况。

白嘉轩多次拒绝田福贤、岳维山、鹿子霖多次让他出任乡约的请求,出于关心乡民的利益的愤怒,曾发动大规模的鸡毛传贴和交农事件,宽恕黑娃的暴力侵害。

在白鹿原上阶级之间的搏斗白热化之时,竟当田福贤的面说:“白鹿原成了鏊子”,显然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疯狂的阶级复怀有强烈不满。

说白鹿原是翻煎饼的“鏊子”,意为翻来翻去,民不聊生。

这绝非冷眼观潮者语,而是一种历史态度,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白嘉轩倾向于革命与共产党。

而鹿子霖则是一个阴鸷、孱弱的人。

鹿家祖辈以卧心尝胆,定要出人头地的欲望与决心,攒下可以炫耀于世的产业家财。

积淀于鹿家血脉传统之中的个人奋斗因素也就成了鹿家在白鹿原得以生存的壁上观,时时警醒鹿子霖的家训信条。

可惜,鹿家到鹿子霖这一辈并不如意。

实际证实,鹿子霖已使祖宗的宏图大愿归于空想。

客观复杂的环境因素是一方面,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至关重要。

从小说叙述的故事看,祖宗昔日忍辱含垢的韧性与毅力在鹿子霖这里变相化为凌驾弱人之上的恣肆欺虐;产业家财的优越感则蜕变为维护权力欲望的奸作狡黠。

在与白氏家族的纠葛矛盾中,处心积虑地以阴毒的手段与白家抗衡。

最令人齿冷的是唆使小娥拉白孝文下水的阴谋以及俨然厚道长者的跪谏。

鹿子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腐朽堕落的人格特征,显然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劣质因素;投井下石、背信弃义、“窝里斗”……。

意图将之与向嘉轩所具有的那种正直、刚毅以及多数情况下的磊落人格相映衬,不时传达出对这一人物的贬斥与鄙夷。

二、《白鹿原》所体现的家族史(一)《白鹿原》中的宗法观念宗法观念。

这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

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

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禁忌。

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

小说虽然客观地展示出这一观念的文化意义,但实际上的民族秘史除依循于这一观念之外,现实状况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于“客观”的反讽。

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与鹿子霖带乡民诵读,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平衡。

朱先生、徐先生及白嘉轩等这一善良愿望,每每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碰壁。

平衡是暂时的,这一文化环境中所固有的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并非能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所能避免的。

阶级利益之间的争斗也非“能御童仆”的宽仁忍耐所能消弥的。

白灵、鹿兆鹏等人的革命意愿也非应“能敬长上”所能放弃的。

白嘉轩隐瞒动机,对朱先生不讲诚信,迁坟换地;鹿子霖霸占小娥,当许多有姿色女人子女的“干大”,似乎在嘲笑乡约的堂皇存在。

尤其是在阶级斗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搏斗中更显出乡约的苍白与虚伪。

宗法观念随封建制度的灭亡其稳定的作用也就愈来愈弱。

不过,作者似乎有意推崇这种观念的趋善力量,或者是觉得宗法观念许多内涵有利于社会及个体人生。

最后,让“土匪”黑蛋皈依于朱先生,文明起来。

似乎宗法观念的教化力量,浸染人性的作用使阶级意识相形见绌。

如何将阶级觉悟、革命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人物塑造所面临的艰难问题。

作者在此点上不算很成功,倒显出一种“拼凑的无奈。

”②不仅国民党反动势力与“乡约”,宗法观念发生冲突,共产党革命力量也同样与其发生抵捂。

愤怒的乡民砸碎刻有“乡约”的石碑以及后来的红卫兵小将掘开朱先生的墓穴,似乎是形式上的胜利,实际上反映出宗法观念与阶级观念的矛盾。

革命进程中的非理性暴力因素、自我否定因素也就成为作者意图超越政治倾向的理由。

(二)《白鹿原》中人性的多样化性。

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

诚如孟繁华所言“:性,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感官刺激的手段,同时它是驱动小说“秘史”情节发展的主要缘由”、“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性的情结之中,性成了一个伟大的神话,逃出劫数的人在白鹿原已屈指可数了。

③西方社会生物学家莫里斯将人类的性行为归纳为13种功能:生殖、爱情、欢愉、交流、游戏、认证、征服、炫耀、麻醉、逃避、商业、政治、升华。

见鲁枢元著《隐匿的城堡》④。

白鹿原上性爱带有“前技术时代”的特点。

生殖功能在白氏家族展示得最为充分。

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

“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

他让三子孝义借助免娃的“牛牛”怀孕生子,也许是忘记了“乡约”颁布之时指责白满仓之妻扯襟坦脯的义正辞严。

不仅白嘉轩的性意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他的这种专注于性的生殖功能的特征在后辈身上不仅仅是弱化,也开始显示出拓展的特征。

这想必是作者依循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必然由之的规律精心设置的情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