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

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

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

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

(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

(7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

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

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

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

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

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

”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

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

”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9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

……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

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器进行纺织生产。

……为工业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阿克莱特与瓦特在专利权诉讼中成为好友,二者的密切合作使蒸汽机与工厂第一次实现联姻。

之前,由水车驱动的工厂都依河而建。

而蒸汽机彻底解放了动力源,工厂纷纷搬到生活、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因工厂的聚集而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工匠的“变异”: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和阿克莱特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瓦特和阿克莱特的合作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9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8年二月革命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

……人们寄希望于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当政。

12月10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1808~1873年)以压倒性优势当选。

作为波拿巴家族的成员,路易·波拿巴使人们想起当年拿破仑皇帝的威力,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君主派、工人都投了对他的拥护票,特别是农民们被唤起了当年拿破仑皇帝维护其土地所有权的回忆——小生产者的皇权主义传统思想也就复活了。

……路易·波拿巴就任总统后,立即着手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登基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对内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取消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和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对外则不断地进行了侵略扩张。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路易·波拿巴得以当选为总统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路易·波拿巴内外政策的影响。

(6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如,广东人,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很高的机械天赋。

1895年,他12岁,随表亲来到美国。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打仗。

这两件事对冯如的影响很大,他立志研究制造飞机,以增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

1907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经过两次失败,于1909年9月21日试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研制的飞机成功飞行。

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对冯如大加称赞。

1910年,冯如又制成一架飞机,试飞了十多次,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

美国各地争相请他任教,但被他谢绝。

他的愿望是以航空报效祖国。

1911年2月,冯如同助手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东,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但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时不幸罹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如投身于航空事业的时代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冯如对中国航空事业的主要贡献。

(7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6分)1.(1)主张:限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禁止外戚、宦官干政,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反对按照门第选官;德主刑辅。

(2)评述:明确提出了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都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于天道;否定了天命论的主宰作用,显示了其人本主义立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他仍未完全摆脱儒家正统思想、阴阳五行、灾异祥瑞说教的影响。

2.(1)措施:推荐儒士入朝做官;振兴儒家,进用士人;建议修复孔庙、整理经典。

(2)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强调“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倚重武人的弊端;扩大了统治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

但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3.(1)“工匠精神”内涵: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实现了动力的革新,迎来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摆脱了工厂选址的制约,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1)法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社会各阶层期待强权人物来稳定政局;其伯父拿破仑的历史影响;农民的皇权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

(2)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对外侵略扩张,使法国获得大片殖民地;独裁统治和对外战争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

5.(1)时代背景:列强大规模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取得突破性进展,飞机诞生;在美华人心系祖国,民族自强意识强烈。

(2)主要贡献:矢志不渝,坚持试验,使中国人研制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为中国人赢得声誉;心系祖国,带飞机回国,还准备把飞行器公司迁回中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6.(1)贡献:研究核武器理论和发展核武器技术,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实验成功作出卓越贡献。

背景: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新中国成立;美苏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2)评价: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怀有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