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类别:基础教育改革习作路上,与孩子同行——记作文起步教学体会点滴内容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谈作文色变”。
作文成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拦路虎。
更成为许多考生落榜的罪魁祸首。
纵观近几年本区的小学毕业作文,状况百出:有根据背诵的作文仿写的;有想当然胡编乱造的;有文不对题滥竽充数的,更有甚者直接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抄下来的……如此种种,比比皆是。
作文如此,语文成绩能上的去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小学作文起步教学。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赢在起跑线上呢?近两年,我通过实践与探索,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关键字【作文教学起步教育改革】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常听学生的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大、空”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
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一、从做到说,让学生愿写小学的习作课开始于三年级。
之所以叫做“习作”,是因为开始学习写作,是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口语交际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可见,学生的习作源于读和说。
要让孩子读还比较容易些,可要让孩子说可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要想让孩子有说的,并且会说,爱说,这“做”还得是前提。
“说”是“做”后的表达,“写”是“说”后的记录,这也足见“做”的重要性,没有做,何以会说;没有说,怎么会写?由此看来,“做”“说”“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到底该怎么做,又该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生活有话说学生不会写,不愿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材料,没有内容可写。
俗话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唯有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才会源源不断。
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应该尽量的多开展活动,有意地帮助孩子们积累写作素材。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记录下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教材相机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生搜集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我特意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吹泡泡比赛、画鼻子游戏、老鹰抓小鸡、讲故事比赛、掰手腕、二人拔河、猜字谜以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活动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活动后及时安排学生用简单的图表或生动的绘本记录下来,接下来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交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孩子们有了素材后,不仅愿意说,还交流得非常愉快。
(二)眼见为实真实说“文贵于真”,作文就是写生活,应该是真情实感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孩子们参与了,有话说了,那要怎样说呢?我个人认为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作文,眼见为实说真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这也就是说,教孩子习作,就是教孩子记录下真实的人、事、物、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我口写我心”。
但是,由于各种读物、作文大全等充斥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加选择地拿来用,“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有悖于新课程要求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因此,我们从习作教学的开始,就一定要教孩子说真话、说实话。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已经进入了初秋。
这时,三单元的习作内容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了一次写景练习——“家乡的秋天”,这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写景。
在习作指导课完成以后,孩子们很快就把作文草稿本交上来了,粗略一看,效果还不错:篇幅长,段落安排合理,书写还很工整。
可是静下心来一读:“苹果涨红了脸,在枝头嬉戏”,“梨黄澄澄的,像一个个黄葫芦”,“高粱举着燃烧的火把”,“玉米背上了胖胖的娃娃”,“葡萄熟了”……这样的描写在多数孩子的习作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我想,孩子们这时可能还在期盼着老师的表扬呢。
为了既不打击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又教会他们说真话,我没有立马批阅孩子们的习作草稿,而是带上相机去了校外,用镜头记录下了我们这个小镇的秋天,记录下我们南方秋天的果园和菜园的景象。
实录下我们能够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回到课堂,我还像以往那样,先将孩子们的“优美句段”放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细细品读。
然后将一幅幅南方秋景图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问道:“你们看见的秋景在哪儿呢?我怎么就看见这些了呢?”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情实感”。
在孩子们的第二次习作草稿中,北方的秋景已不见踪影,孩子们说真话了!他们有的写出了山林的五彩缤纷,有的写出了菜园的生机勃勃,有的写出了果园的硕果累累……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知道了习作要眼见为实说真话了。
(三)积累借鉴流利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前进的帆。
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为此,我号召孩子们学“小蜜蜂采花蜜”,多读课外书。
在学校,我一周两次统一组织孩子们到学校阅览室读书,并结合课标和孩子们的实际定期给孩子们推荐适合阅读的图书,还定期召开交流会,师生一起将课外阅读到的好故事、感悟与大家分享。
这样,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光读还不行,我还鼓励和督促孩子们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储备粮。
二、渗透技巧,让学生会写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因此,实际的习作教学,就要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
这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从何而来,何时何地教授什么样的方法呢?其实,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材的编者门早就为我们设计好了,教材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从结构到技巧,都做了比较周到的安排。
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好的例子不放,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让每篇课文都尽量好的发挥出示范作用,从而对孩子的习作起到引领的作用。
在一年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为例,交给了学生如下写作技巧:(一)以文为本,学习文章结构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把每一篇都当做范例,从读和写的角度分析,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
每讲完一课,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中心句,过渡句等,把阅读和习作统一起来,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与实践。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之后,学生认识了先分后总的文章结构,也认识了中心句。
于是,在这个单元的习作中,我便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给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正确的要求:借鉴《秋天的雨》的写法,先分后总,分写部分都以中心句开头。
就这样,教师以读带写,引导学生从每一篇课文范例中获得方法,读写结合,让孩子们不仅不会对文章的结构陌生,更不会再出现有写的却不知怎么写的现象,而是写起来也顺手,甚至有写不完的话了。
(二)以段为样,了解习作顺序一篇文章是由多个段落构成,段落的安排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条理与逻辑。
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平时作业中设计的排序练习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顺序的,当然,也不可忽视了课文这个例子。
我在三年级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结合课文认识了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事物的几个方面这三种顺序,并做到了读写结合。
比如教学《风筝》时,让孩子们认识了事情发展顺序,并告诉他们在写事的写作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顺序。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孩子们认识了时间顺序。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引导孩子们认识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顺序;并且在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将顺序作为了一个教学重点,并要求孩子们用“时间顺序”或“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本次习作的顺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句为例,学会习作技巧有了典型的写作素材,有了精巧的构思,要写出一篇优美的习作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亮丽生辉的语言来修饰。
怎样才能使习作的语言亮丽生辉呢?这还是得借助课文这个例子。
在让孩子们对此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运用,对习作语言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的表情进行补白训练。
以此积累表情描写的词语,体会表情描写的重要性。
三、体验成功—学生乐写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更是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只有让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以鼓励为主,树立自信“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于习作来说更是准确无误。
作文无论于老师、家长还是学生的心里,都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无疑又给习作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是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为此,我对三年级第一次习作的评改狠下了功夫。
孩子们的第一次习作草稿交上来以后,我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批改,并大方地勾画出一条又一条的红波浪,画上一颗又一颗闪亮的红星。
在批改栏里,留下了一句又一句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的话语:“宝贝,老师从“x”字中,体会到了……,你真棒!孩子,你“xx”这个词语用得太准了,赞一个!孩子,我仿佛也看到了……!”接下来的作文讲评课,我以表扬为主,建议为辅,让孩子们有大获成功的感觉,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消除了“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反馈,家校联动类似上述的表扬仅仅在课堂习作中、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学生家长也吸引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一起来夸出好孩子,夸出好作文。
为此,我特意将周一的课程安排为上午第一节课和第四节课,中间的二、三节用来批阅学生的周记,第四节及时将周记的批阅结果总结、反馈给学生。
以鼓励为主,并且将这些鼓励于中午打电话告诉家长,并对家长进行一番表扬。
于是,孩子们回到家里又会得到一番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