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期末模拟测试卷(一)总分数 100分时长:9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5题 ,总计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趿.拉(tā)珍馐.(xīu)恍.若(huǎng)B. 擅.自(shàn)蕴藏.(cáng)熟稔.(rěn)C. 庖.丁(páo)咫.尺(zhǐ)希冀.(yì)D. 校.对(xiào)按捺.(nài)不屑.(xuè)2.(3分)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

印度人不会不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不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杜甫很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1)(1分)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____1____。

(2)(1分)“”中应加上的标点是____1____。

(3)(1分)根据上下文,修改画线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3.(2分)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4.(4分)古诗文默写。

(1)(1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1____。

(2)(1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____1____,____2____。

(3)(1分)____1____,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2____。

(4)(1分)《从军行》中表现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的句子是:____1____,____2____。

5.(9分)综合探究。

文有文气,就有灵魂;人有文气,就有气质。

“文苑”文学社决定开展“文气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

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

截至大年初六,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

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2分)《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3分)莫言的父亲打来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抠没了。

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行为。

(3)(4分)文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文苑》主编希望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共4题 ,总计40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____1____)(2)时时而间.进(____2____)(2)(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2分)邹忌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谏成功的?7.(7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分)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分)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3分)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当低头时且低头①世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

②云在高处飘,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走,只有水与世无争,是往低处流的。

③想想也是,柔水硬不过砖石瓦块,高不过山峰甚至田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连时时相处的泥土也能挤兑得自己回头。

但是聪明的水是有自知之明的,它知道在强者面前,要生存,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走别人不走的路。

想明白了,它于是谦恭地避让,默默地低头,只管往无人挤占的低洼处流淌。

正是凭着这副与世无争的姿态,水最终成就了自己百川归海的大壮观。

④人也是。

⑤弯弓是为了射出弩箭。

⑥屈肘是为了强力出手。

⑦而一时的低头,则是为了更长久的昂首。

⑧不是吗?韩信曾经低头,忍受胯下之辱;刘备曾经低头,三顾茅庐恭请孔明出山;勾践曾经低头,三年为奴,卑事夫差;新丰鸿门,刘邦曾经低头,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司马迁曾经低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⑨当低头时且低头的人,自有一番别样的胸襟,非凡的气度;有双洞悉未来的慧眼;或有确信谁笑在最后,谁才是真正胜利者的胆略。

苏轼《留侯论》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实在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大境界。

敢于低头,敢于纳耻的人,不管是屈尊枉驾,还是忍辱含垢,都是因为他们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至理;知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常理;透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内蕴。

⑩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学会隐忍,适时低头,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任人摆布,而是那些自我内心充实和无所畏惧者对成就未来伟业的高度自信、主动出击,甚至是经营人生策略的一种最高境界。

⑪生活中,过分的个性张扬、一味的逞强斗胜,而不知委曲求全、内敛锋芒,往往会让一些缺少灵活变通的人碰得头破血流,令人叹惋。

因此,人,当低头时且低头,因为低头也是一种大智慧。

(1)(3分)文章①~③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2分)第⑦段中“而一时的低头,则是为了更长久的昂首”中的“低头”“昂首”各指什么?(3)(2分)仿照第⑧段的写法,为该段再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4)(3分)第⑨段中,引用苏轼《留侯论》里的话,用意是什么?(5)(3分)“人,当低头时且低头,因为低头也是一种大智慧。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父子的母校韦如辉(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

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

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

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

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

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

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

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

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

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

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

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

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28)儿子当然看到了。

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

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

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