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医事法律、医疗保险专业使用)《诊断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专业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习完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
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
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为学生今后从事医事法律、医疗保险工作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在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后,学习诊断学为学生今后从事医事法律、医疗保险工作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问诊、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的、客观的分析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
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四、学时分配(理论)五、课程考核(理论)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科书[1] 主编:陈文彬.《诊断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年11月(二)参考书[1] 主编:赵凤琴.《心电图实习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1998年2月[2] 主编:黄宛.《临床心电图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1982年3月七、教学内容(理论)绪论【教学内容】1 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 诊断学的基本内容:问诊、常见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心电图等)、病例书写以及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4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与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度到临床的桥梁过程,是临床个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
它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础技能的关键学科。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检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重点与难点】重点:诊断学的内容难点:诊断学的学习要领第一篇问诊第一、二、三、四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内容、常见症状【教学内容】1 问诊的重要意义2 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 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4 问诊的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5)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
(6)常见症状: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恶心与呕吐、呕血、便血、腹痛、腹泻、黄疸、血尿、少尿、无尿与多尿、意识障碍发热1)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发热的机理2)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起病方式、过程、临床分度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水肿1)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及临床表现2)全身性水肿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其他原因的水肿,重点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3)局部性水肿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时间、规律、音色,痰的性质和痰量咯血1)咯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2)咯血的临床表现及与呕血的鉴别。
胸痛1)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2)胸痛的临床表现:胸痛的年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①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②心源性(左心衰竭、右心衰竭)③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等)呕血1)呕血的常见病因2)呕血的临床表现便血1)便血的病因2)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鲜血便、柏油样便黄疸1)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及黄疸的分类2)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的发生机制及鉴别诊断血尿1)血尿(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的概念、病因。
2)血尿的临床特点:确定真性血尿或假性血尿;判断出血的部位与确定病变的性质。
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病因与发生机制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教学基本要求】问诊是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等的重要方法,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
要求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使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要求学生掌握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
【重点与难点】重点:问诊的内容与方法、常见症状难点:问诊的方法、常见症状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二章基本检查法及一般检查【教学内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2)嗅诊在诊断特殊疾病中的重要意义3)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4)体温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
5)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不同疾病的面容、表情、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与疾病的关系,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6)皮肤的颜色、弹性、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7)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顺序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3)了解体格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难点:触诊、叩诊的基本方法及淋巴结的检查方法第三、四章头、颈部【教学内容】1)头颅检查2)眼、耳、鼻检查及临床意义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与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检查及临床意义。
4)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颈静脉怒张的判断及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甲状腺及气管位置的检查,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气管偏移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颈静脉怒张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掌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及甲状腺肿大的分度。
2)熟悉头颅及头部器官、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3)明确头颅及头部器官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难点:颈部的检查顺序、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第一、二、三、四节胸壁、胸廓及肺脏检查【教学内容】1)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检查:正常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3)乳房:视诊、触诊的方法4)肺部检查(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等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
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及语颤异常的临床意义。
胸膜摩擦感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及正常叩诊音的分布范围;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及其移动度的叩诊法、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听诊特点及分布。
病理性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其临床意义。
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啰音:哨笛声、鼾音。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检查胸廓及肺部时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通过临床实习、熟悉常见的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难点:叩诊、听诊方法的应用第五、六、七节心脏、血管检查【教学内容】心脏1)视诊(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震颤的产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1)心脏叩诊方法及顺序。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a、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b、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c、舒张期奔马律的临床意义d、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5)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各瓣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血管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3) 水冲脉、奇脉及交替脉的触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4) 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5) 血管杂音、枪击音及Duroziez双重杂音。
6)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7) 正常血压、高血压、低血压诊断标准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心脏浊音界的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3)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各辨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的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