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2分)成功没有定律,有人早慧,有人则大qì(▲)晚成;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华山一条路”登临绝顶,有人则中途易zhé(▲)看到了另一番美景;有人胸怀鸿hú( ▲ )之志,惟精惟一,有人则无欲无求,悠然自得……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有坚韧之志和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变通之智和化苦水为佳酿.(▲)之诗意情怀。

2.选出对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两项。

(3分)--------------------- 【▲】【▲】A.《朝花夕拾》共10篇文章,原题为“旧事重提”。

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的是其中的一篇《范爱农》。

B.《骆驼祥子》里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他也不再拉车,什么来钱快他干什么,甚至出卖刘四爷。

他吃喝嫖赌,渐渐堕落,成为一个不甘示弱的行尸走肉。

C.《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D.《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

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来兴味盎然。

共收入十篇作品,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E.《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文分别写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毙国人”两个促使鲁迅先生思想转变(“学医救国”和“弃医从文”)的著名事件。

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为其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分)月季芳菲,___ ▲______________ 4月29日,第22届常州市花——月季花展在紫荆公园开幕。

花展集中展示1200多种、3万余株月季,期间还将推出13项精彩活动。

据了解,本届花展为期23天,一直持续到5月21日结束。

目前,紫荆公园拥有地栽月季2万余株,盆栽月季1万余株,品种多达1200余种。

其中,古老月季演化长廊新增了酴醾(同荼蘼)、粉脸、国色天香、单瓣月月红、东篱杏黄5种古老月季品种,酴醾堪称古老月季活化石;沿河木平台处,还增加了19株现代月季新品种“龙沙宝石”。

此次月季花展,紫荆公园围绕月季主题,在公园游览主线共建设了5个精致景观,北广场入口处有中国馆造型的“月季梦、月季情”景点,北广场南端大花坛处有“幸福之门”,还有水面上的“泛舟唱晚”等。

据悉,紫荆公园的月季正处最佳观赏期,月季长廊的古老月季正是盛花期,长廊上粉色、白色的月季花瀑蔚为壮观。

国际月季园和城市展区的现代月季,都已露色,花开三成,预计花展开幕可达五成。

(新闻源自网络)4.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下面这幅漫画。

(3分)▲5.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宋]叶茵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⑴根据晏殊《浣溪沙》的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运用拟人手法,从“山”与“我”的关系着笔,叙述诗人一人独行于从未到过的山中的经历,写出了诗人左顾右盼中的孤凄感受。

(2分)▲⑵晏殊和叶茵的作品,都写见到了鸟儿(燕子、飞鸟)的“似曾相识”之感,但包含其中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析。

(2分)▲6.默写。

(6分)⑴▲,君子好逑。

⑵折戟沉沙铁未销,▲。

⑶▲,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箫鼓追随春社近,▲。

⑸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有些导演将网络文学的改编转向了经典文学的改编。

他们表示,改编一定要加入现代的流行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学价值。

其实,他们真正的用意是迎合大众胃口,提高收视率,这真是“▲,▲”。

(用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句子回答)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9题。

(11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乙】蜀之鄙(边境)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二僧》)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4分)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⑶西蜀之去.南海(▲)⑷子何恃.而往(▲)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⑴▲⑵▲9.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愚公和僧贫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2分)▲▲(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0~13题。

(共12分)①厚道之人,就是待人诚恳、做事诚实、能宽容、不刻薄之人。

要让世界成为充满爱心与和谐的世界,就少不了...厚道人。

②刘翠霞是评剧“四大流派”之一的刘派创始人,上个世纪30年代名噪津门。

一次,她在后台刚化好妆,正要去穿戏衣,被一位美工搬布景时不小心给撞倒。

她二话没说,赶忙去补妆。

散戏后,她到处找那个美工,有人告诉她那个美工吓跑了。

她听了非常着急,立马吩咐人去找。

找回后,她扶起跪在自己面前的美工,和颜悦色地说:“我找你回来,是向你道歉,是我未留心,碍了你搬景的道。

”美工听了十分感动,当天刘翠霞还掏钱陪美工吃了一顿饭为他压惊。

在世俗眼里,名角被普通的美工给撞倒了,这还了得?然而,刘翠霞宽容、不刻薄,她非但没出口伤人,反而诚恳地给人赔礼道歉。

因为她的厚道,避免了尴尬场面的出现,避免了难以预料的后果发生。

③厚道,好似一帖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平添一份可贵的温馨。

厚道,也是打造理性社会、秩序社会、诚信社会的道德基础,有时更需要人们的奉献,甚至是必要的牺牲。

厚道之人,往往是低调内敛之人。

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

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

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

其实,如此低调厚道,绝对不会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厚道何以为人们称颂,何以成为人们存世立身的要义的答案。

④苏东坡赞美西湖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此,西子如此,厚道的人也是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

该浓时,就浓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啊,厚道人,或许没有靠一点滑头、使用一些噱头得意于一时的幸运,但他们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一如山中的清泉,以其清纯的本色而为人称道。

⑤对于厚道人,鲁迅先生真切地愿“引以为朋友”。

陶行之先生对老实人之“傻”堂堂正正地吟道:“唯有傻瓜,能救中国!”然而,曾几何时,厚道被一些人讥为过时,并与“无能”“傻”画上了等号。

更有甚者,靠投机钻营,尔虞我诈取得利益。

或许,刁钻之人、油滑之人,一时可以得计,但决不可能长久,这是历史的必然,自古其然。

⑥“处世无奇但率直,传家有道惟存真”。

厚道不是软弱畏缩,而是一种默默的克制,一种无声的等待,一种严格的自律;厚道是向善的通道,它来源于人类理性和博爱的情感,来源于知识的充实和道德的修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0.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1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可否换成“需要”?请简析(3分)▲12.请指出第④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分)▲13.联系下面的材料,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⑤节划线句子的理解,请分点回答。

(3分)材料:经典著作《周易》中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中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红楼梦》又云“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

”▲(三)阅读何伟良的《回家的敲门声》一文,回答14~19题。

(共15分)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

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

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

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

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地、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

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