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哲学趣话PPT1
Page 2
懒惰哲学趣话
海因里奇·伯尔
一 、作者简介
伯尔(1917-1985) 德国人,是二战后新 一代作家,1972年, 由于他对时代的广阔 的视野以及典型化的 灵敏技巧,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以一个 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是其代表作。
Page 4
二 、整体把握
1 、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 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 生奋斗目标的对话。
2.“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 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 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 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 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 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
Page 6
三、交流讨论
请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追求的看法
1、倾向于渔夫的人生追求 A、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永无止境, 人一旦成了物欲的奴隶,工作成了 谋生的手段,从而忽略了身边日常 的幸福,得不偿失
B、把工作当作生活,把生活当 作享受,不执著于过分的物欲,是 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Page 7
2、倾向于游客的人生追求 A、从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 献来看,游客为社会创造的财 富更多,他的社会价值更大。 B、我们假设游客按照他的 人生规划,奋斗拼搏之后再回 到这个海边品尝成功的喜悦, 感觉是不同的。 C、人生本就是一趟旅行, 没有终点的好坏,只有过程的 不同。你是喜欢原地踏步呢? 还是勇往直前呢?
2、文中旅游者与渔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试分析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对照? 提示:从物质、人生态度、处世心态等方面比较
Page 5
1、文章中的渔夫和旅游者,他们之间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 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 衬托了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 者更高。
你还知道哪些运用这一手法的作品?
《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阿Q正传》……
Page 11
五、资料补充
1.劳动的目的性究竟何在? 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之下,《懒惰哲学趣话》涉及了劳动的问题。马克思 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需 要动用自身掌握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结果是改造了自然,同时也使自身得 到进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人饱食终日无所事 事。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什 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劳动的精神, 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种“一劳永逸”的前景。
Page 8
以出世的精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世的事业
Page 9
四、写法探究
1 、对比 比如表现神情的句子: “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外国 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由于激动他又语塞 了”,“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等等,充 分表现了游客焦灼、急功近利的心情。
而表现渔夫的句子,如“回答是简短的,不假思 索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渔夫拍 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等等, 则充分表现了渔夫的闲适和乐天知命。
Page 10
2、庄谐互现 寓庄于谐法,是指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诙谐揶揄 的笔调来表现严肃庄重、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的 写作方法。其特点是:语言笔调虽然幽默诙谐, 但思想、内容必须庄重深刻。 从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智 慧,两者忍俊不禁的语言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 而这种喜剧性又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带给 读者无尽的思考。
学欢 !迎
各 位 老 师 同
Page 1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 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 “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 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 “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 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 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 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如果你想站着什 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 很高,非常高。
养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Page 13
六、作业布置
200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 作文题为: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 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 专家)
Page 12
3、寓意
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 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如果仔细品味文中渔夫的人生 追求,就会发现这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 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
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法则,旅游者认为这种资本扩大的成功会给渔夫 带来幸福感。但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 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是现代资本主 义神话的破灭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 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 得抄袭。
2、在人生态度方面,旅行者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显然 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东西。 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悠闲的、自给自足的,乐天知 命的。
3、心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比如旅游者讲述 个人的人生计划时的激动和渔夫的从容,尤其是在旅游者因激 动而语塞时,如对待吃噎了的孩子般拍打他的后背。(整篇散 文中,这是一处神来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示得 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