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八单元 讲读2 懒惰哲学趣话
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八单元 讲读2 懒惰哲学趣话
5.《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人生的哲理,但它并不直接说理, 而是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含在有趣的故事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作者这样写避免了直接说理的枯燥性,可以引发读者 更多的思考,而且说理形象生动,同时可以增加许多细节,使我 们能直接窥见两种生活态度的人内心的状况,比如从平淡的对话 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 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旅游者相反。作者通过这样的故 事,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诉诸读者的感性思维,会引导他们 更深入思考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一种说理的方式,会比直接说 理更能够让人接受。
(观点二)我倾向于旅游者的人生追求。从一个人对社 会的贡献来看,很明显,旅游者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 他的社会价值在一般意义上而言也比渔夫大得多。人生本 来就是一趟旅行,没有终点的好坏,只有过程的不同。你 是喜欢原地踏步呢,还是喜欢勇往直前?
[写法简析] 1.庄谐互现 从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这种智慧不是 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而是大智若愚。旅游者和渔夫的对比是强 烈的,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二者的语言:旅游者是急切的, 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旅游 者相反。二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性又 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这也是西方哲理散文的一般写法,读 者易于接受。
4.《懒惰哲学趣话》一共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旅游 者,另一个是渔夫。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赏析。
提示:《懒惰哲学趣话》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第一,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 穷的。旅游者身着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来到渔夫所在的海 边寻找田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 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碜的,家境显然也并不宽裕。 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 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者更高。
相反,仲永 5 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 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 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 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 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 后他变得庸庸碌碌。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 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懒惰 哲学
旅游者与 渔夫的对话
旅游者:目标明确、雄心勃勃 渔夫:安于现状、悠闲自得
趣话
旅游者的思考
[要点解读]
1.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 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
2.请分别概括两个人物的不同追求。 提示:旅游者: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 活了。游客把工作当作一种压力,一种手段。 渔夫:捕够一两天生活的鱼,然后在明媚的日子里,晒晒太 阳,打打盹儿,享受生活。
打dǔn 盹 馄tún饨 (3) 混dùn 沌 tún 囤 积居奇
tiào 眺 望 (2)tiāo 挑 选 轻tiāo佻
w ǎn 惋 惜
w
ān
豌
豆
(4)
w ǎn 宛 如
w ǎn 婉 转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耽误 耽搁
同:二者都有“拖延”的意思。
异: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搁:停留;拖延;耽
误。前者比后者造成的后果要严重。
判断正误: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误,在句末括号
内加“√”或“×”。
①事情再忙也不要耽.搁.治病。
(√)
②快走吧,别耽.误.了看电影。
(√)
(二)词语解释 1.殷勤: 热情而周到。 2.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 怪,使人不明白。 3.困窘: 为难;穷困。 4.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5.忧心忡忡: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6.烟消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尝试运用] 这篇文章典型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旅游者口若悬河,渔夫 寡言少语。两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性 又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 请以“勤能补拙”为题,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写一段 300 字 左右的文字。
思路点拨: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 力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 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 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 则,他讲述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神话:从一条渔船的生产到组 织渔轮作业,再到开设海产品加工厂形成集团经营……最终一 个渔夫变成了可以在海边遥控指挥庞大企业的领导者了。旅游 者认为这种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渔夫则并不愿意为了这 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现实的幸福感。在渔夫的“懒 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 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
课后·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
讲读 2
懒惰哲学趣话
伯尔(1917—1985),当代德国作家。1972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从 1947 年至 1951 年,伯尔的小说 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代表作品有短 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 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1950)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 略战争,同情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 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 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
第二,在人生态度方面差别明显。旅游者是积极的,雄心勃 勃的,显然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 的东西。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缓慢的、悠闲的、自给 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
第三,面对同一种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 的情绪上。比如旅游者在听到渔夫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 时,他表示出了极度的不理解,甚至在讲述个人的人生计划时十 分激动。而渔夫却出人意料地从容,在旅游者因激动而语塞时, 如对待吃呛了的孩子般拍拍他的背。整篇散文中,这是一处神来 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维探究]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两种人生追求,你倾向于哪种人
生追求?为什么?请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追求的看法。 提示:(观点一)我倾向于渔夫的人生追求。(1)人对物质的欲
望是永无止境的,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那份心 情甚至能力了。(2)人一旦成了物欲的奴隶,工作便成了谋生的手 段,从而忽略了身边的日常幸福,得不偿失。(3)把工作当作生活, 把生活当作享受,不执着于过分的物欲,是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 生活态度。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 人饱食,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 的贫困。为什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 上来把握劳动的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 种“一劳永逸”的前景。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打盹.儿( dǔn )
(3)困窘.( jiǒnɡ ) (二)多音字
(1)泊泊湖.船泊ǒu ) (4)浮想联翩.( piān )
(2)伧寒 伧.伧 俗.
chen cān ɡ
二、写准字形
yì 浥 湿 (1)yì 浥 郁 yì 挹 取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 行的生存法则。但如果仔细品味文中渔夫的人生追求,就会发现这 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 一般来说,人要得到幸福感至少需要两方面:第一,一定水准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自我实现。渔夫的生活表面上 看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 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 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给他 带来幸福感。甚至当他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 无存。
参考答案: 明代的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
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 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 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 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 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 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那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似 乎看不惯渔夫的懒洋洋的生活,认为这样好的天气,他不该只是坐 在港口打盹儿,应该出海捕鱼,并构思了一幅非常忙碌的人生追求 图景,试图劝说渔夫出海捕鱼。这幅图景自然是游客的人生追求, 但他的目标只是先“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 “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 览美丽的大海”。而这样的生活,却正是渔夫目前的生活状态。所 以,当对话结束时,自以为是的旅游者受到了渔夫的人生哲学的启 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2.文章结构紧凑,并没有直抒胸臆的排比段落。仅仅是以对 话来带动故事,启发读者自己品味从故事中流淌出的哲理
文章的结构发展曲折多姿,两个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有趣。 哪里有僵硬的哲学概念?哪里有脱离人物实际的空论?哪里有笨 拙刺眼的哲理暗示?没有。文章实实在在贴着人物和事件来写, 哲理只是读者掩卷以后的思索和参与。哲理,需要富有哲学思维 的大脑去接受。当然,仅享受其中的趣味也未尝不可。能够满足 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也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